黑龙江省即将进入实施阶段的高中新课改革,实施改革的“操作者”——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各高中学校,正紧锣密鼓地做着前期各项准备,确保这项事关全省高中生及无数家庭未来的“新事物”走在正确“航道”上。作为课改的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高中学生和家长,也密切关注着课改的“一举一动”。那么,被教育人士称要“平稳过渡的”高中新课改究竟有哪些变化?教育领域各方正在做哪些准备?教师、学生、家长对新课改有何新看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新课改四大变化】
“走班制”让高中“大学化”
变化:实施新课改后,高中学生将根据需要,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夹着椅垫、背着书包每天穿梭在不同教室里“走读”,像大学生一样,与不同的同学去不同的教室上课,将成为今后高中生学习生活的一道奇特风景。
解读:新课程分为选修课、必修课两部分,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课,获得更多学分。按要求,学生在3年中选修学分要在28学分以上,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高中三年将以行政班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开展教育活动。学生进行选修模块或根据自己兴趣进行学习时,再编为教学班开展教学,双轨进行。
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课表
变化:以往高中实行了几十年的“统一”课程表将结束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课程表,两个完全相同的课表将很难看到。
解读:“学会选择”是进入高一新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实施新课改后,一个学校的选修课可能达到十几门,甚至数十门,学生可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要上的课程,这是新课改带来的最重大变化,因为选择多种多样,大家的课表自然就会千差万别。
评价学生方式丰富多彩
变化:成长记录手册将取代过去的成绩单,高中生也像中小学生一样有了自己的成长记录。文艺素质、科技创新、实践能力都将由分值或等级形式在记录里体现,单纯以分数衡量一个高中生的评价方式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解读:学校将以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为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学生的思想道德、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将成为评价重点,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来源: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