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千里:我为什么批于丹
2007-02-19


转自:千龙博客    2007-2-15 22:25:49

我一直很钦佩推广国学的人,但“于丹式”的这种歪曲却是最可怕的。影响越大,危害越大。从这个事情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实在是任重道远。于丹漏洞百出的论述,居然能够如此将人迷惑,这么多人分辨不出错误而信以为真,这是最最令人忧心的事情。
                
于丹把一些圆滑世故、无原则隐忍、消极对待贫困甚至阿Q精神进行包装,以心得论语的方式,借孔子之口说出来,一方面对民众思考自身社会角色时产生的迷茫情绪起到了抚慰或者麻醉作用;另一方面也巧妙借助了当前国学升温的时机。 此外,引用了大量比较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的魅力也提升了说服力。但是,无论是包装后的“论语”,还是这些寓言中的哲理,都离孔学思想甚远。可以说,于丹讲的心得是很好听的,也是可以给人启迪的,但那些绝对不的论语的,甚至是反论语的。没有一定孔学知识的朋友,是很难进行分辨的。再加上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以及于丹本行的策划的效应,于丹就成为一个类似娱乐明星似的人物,而被一些人盲目崇拜起来。 这一点,也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于迷们难以听进批评意见,难以理性思考《论语》实质的问题了。
 
任何人的理解都会带有个人的色彩,但认真的学者之间在根本问题上的认识差异却是很小的。这也就是继承和发展、共性和个性共存的道理。
于丹的影响极大,对于没有机会读过论语的人来说,有先入为主的优势,甚至发展成盲目追随,不能理智地分析不同看法,更不能比较正确地理解论语。这正是歪解误读而传播成功的危害。
                   

国学的概念和内涵都很宽泛,说怎么学确实一时无从学起。好在中国文化是文史哲不分的,举其一可兼学其类。我个人认为,儒学无论在历史上怎么被歪曲、被利用,但毕竟自汉以降一直是处于主流学说的地位,说它是中国文化的根、土壤,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等,都有一定道理。《论语》是儒学的很好的读本,但单独读《论语》往往又会觉得不得要领。以读《论语》为例,我的个人体会是从《论语》入手,再读与其密切相关的《大学》、《中庸》乃至《孟子》,方略有所得。要特别建议的是,多读几种大家的诠释著作,互相参见,既不盲从一说,也可提高分辨能力。还有,读读历史、诗词、小说、传奇,也可从中领略中国哲学的微妙之处。还有一点,就是要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和理解基础。当然,我们不必死啃这些书,毕竟不是研究嘛。态度上,不求其成,只求其乐,可也!
                     

举个例子来说吧!于丹女士把“小人”解释成“小孩子”,其结果让大批于迷信誓旦旦地质问我:“你是没结婚,等你结婚有了孩子,就知道老婆孩子确实是很难养活的!”??这就是于丹告诉孩子们“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含义。这样的错读,不批一批,你觉得合适吗?何况于丹一书类似的硬伤比比皆是,更何况除了硬伤还打着孔子的招牌推销孔子反对的谬论呢!
《论语》注本甚多,有不同看法正常,大家可以探讨。我之所以专门郑重批于丹,一是错误太低级而又太多,二是影响太大,流毒甚远。2000多本《论语》注本,你见过危害如此之大的吗?
于丹不批,害莫大焉!还原经典,任重道远!
                   

孔子思想里有所谓的糟粕,也有些说法并不是对的,也有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但孔子的思想整体上看,不仅是那个时代的高度,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高度。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基因。当然,孔学被歪曲也是由来已久的事情,后世儒学对孔学的破坏是有的,但也有自己独到的、可吸收的东西。这些所有优秀的思想,一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那些糟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会在批判声中消除影响的。
但无论的优秀的还是糟粕的东西,我们都要研究。批判的前提也是研究嘛。唯一不能做的事情是自己并不怎么懂,在歪曲的前提下进行批判或推崇,那都是有害的。
                   

于丹的所谓成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疏离的明证;只有大多数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的时候,于丹才有可能“成功”;而于丹式的误读和歪曲,恰恰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伤害。影响越大,伤害就越大。
                   

批于丹,不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争。于丹的通俗不算错,反而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共同基础是“美”,于丹,错在谬误。于丹式的误读和歪曲,恰恰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伤害。
                     

我认为,于丹对论语的直接伤害有二:一)错读论语章句。甚至是一些低级的错误,几乎所有引用的章句都存在某中程度上的错读。这后果,使文化不高的人从此错误领会了论语和孔子的意思;二)曲解论语思想。把一些圆滑世故、无原则隐忍、消极对待贫困甚至阿Q精神都强加给论语和孔子。而这些思想正是孔子所批判的。这后果使得不懂论语的人就此错误理解了孔子思想。
于丹不批,害莫大焉!还原经典,任重道远!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