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家院士:高等教育在大楼、大师之外应有大爱
2007-02-18
 来源:文汇报

资料图片:院士杨福家曾是个“捣蛋鬼”。 阙道华摄  

    “一所大学要办好,除了有形资产、人力资源,更要注重文化内涵。”在昨天(12日)举行的上海市民办高等教育协会首届年会上,中科院院士杨福家在题为《高教改革和民办教育》的演讲中指出,现在的高等教育,大楼和大师都有了,今后更应有大爱。

    出色的高职哪里去

    “原有的特色高职院校都升本了,像样的高职找不到了。”杨福家指出,如今中国高校在校生达到2300万,毛入学率超过21%。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高教结构却没有相应调整。他透露,美国高等院校结构调整后,40%是二年制的社区学院,20%是大学专科,18%是有学士授予权的大学,15%是硕士授予权大学,6%是博士授予权大学,研究型大学只占3%。“而我们的高职学校数比美国少三分之一,博士授予权的学校却比美国多三分之一。

    杨院士颇为痛心地指出,上海老师傅都不见了,10年里申城技校从330家缩至43家,高级验光师、高级技工奇缺,教育出现了结构偏差,特色性的招牌都抹去了,“这样的高等教育结构亟待做出调整。”

  高校应追求“大爱”

    杨院士在演讲中举了几个例子:哈佛大学的荣誉不是培养多少个领袖、多少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让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普林斯顿大学30年如一日照顾抱病的经济学家纳什,30年后纳什奇迹般地康复并拿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许多一流大学能容忍教授默默无闻10余载,终于促成那些教授取得了尖端成果……

    “大楼是有形资产,大师是人力资源,两者之外,我还要加上文化内涵,即大爱。”杨福家表示,所谓大爱,就是“爱国家,急国家所急;爱人民,做好公民;爱真理,求是崇真;爱科学,激励好奇心;爱师爱生,营造环境、点燃火种。”他还呼吁高校要给教师、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校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民办教育要有“王牌菜”

    “无质量、无特色很难办好一所民办大学。”杨福家认为,民办大学不能重复综合性大学的路线,一味往专升本挤,这不利于发展与竞争,重要的是办出自己的特色,打出自己的“王牌菜”。

    对此,杨福家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民办高校成功之路,“对教育有使命感,对特色有认同感,对质量有责任感,对体制有创新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民办高校发展起来。” (作者:李雪林 徐晶卉)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