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档案人物:李朝国
职业:大学生
家乡:四川省凉山州一山村
漂泊原因:考上远离家乡的大学
漂泊心声:父母把我和妹妹培养出来很不容易。我相信自己可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哪怕自己吃些苦,总希望报答父母、老师。
各大高校已放假,绝大多数学生早已回家,而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学生李朝国仍住在宿舍里,一直到年后开学。这已是李朝国第二次在学校过春节了———自2004年考入大学,期间他只回过一次家。两年来,对父母的思念只能通过偶尔打打电话,听听声音来缓解,回家过年对他而言是一种奢望。
■自己养活自己的大学生
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李朝国,家在四川省凉山州山村,全家人靠一亩多地过日子,一个妹妹也在上大学,日子过得很贫困。他的父亲有时帮人翻瓦挣些钱(编者注:当地人家多是瓦房,时间长了瓦坡上有杂物需要清理,他父亲翻一座房子的瓦挣10元)。现在,父亲已59岁,翻瓦时要爬上很陡的房坡,很辛苦,也很危险,这让远在河北的李朝国非常惦念。
李朝国对贫穷有很深的感受。2004年秋,李朝国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河北师大入学报到时,家里根本凑不出学费。学校对他学费的缓交决定让他顺利开始了大学生活。
刚跨入大学校门,李朝国便想着如何勤工俭学。对于刚步入大学的李朝国来说,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他从家教做起,开始一点一点挣钱养活自己。入学第一年,李朝国靠自己的双手挣来学费和住宿费。
■两年半只回过一次家
2005年春节,是李朝国第一次离开父母在千里外的异乡过年,班里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回家。听着远处传来的阵阵爆竹声,孤独思念亲人的感觉折磨了他近一个假期。
“当时学校食堂也放假了,辅导员给我送来了锅,我自己蒸些米饭,煮些菜。除夕那天,老师和学校领导还来看我,送来热腾腾的饺子,直到除夕夜,我一直没有特别想家。”
“(大年初一)零时过后,外面响起此起彼伏的爆竹声,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这时候,就我一个人在楼道里,那种感觉我一辈子都忘不掉,那时我特别想家。”回忆起那时的感觉,李朝国依旧难以自持。
李朝国说,他不回家就是为了省钱。“回家先要坐42个小时的火车,到攀枝花还要住一晚,第二天再坐5个小时的汽车才能到家。坐汽车就得花60元,来回车费、住宿费、路上饭费加起来,开支挺大的。”而在学校过春节,他能趁着寒假做些家教工作,不但能省下路费,还能挣出下学期的生活费用。
2006年春节,李朝国回老家过年,那是他自2004年秋天入学后第一次回家。守在父母身边,吃着家里的饭菜,以老家传统的方式过年,“那时感觉太幸福了。”然而,回家路上的费用让他和家人心疼。高中同学聚会邀请他,他为了省去并不太多的路费,谎称有事谢绝了。
■希望报答父母、老师
学习之余,李朝国投入很大的精力勤工俭学。但他并未因此荒废学业。而是更加投入到本专业的学习中。
到现在,李朝国大学三年仅从家里拿过1000元钱。在两年半的大学生活里,他靠自己的双手挣来学费、生活费。
这个寒假开始后,李朝国打算在石家庄过春节,当他打电话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时,一年没见他的父亲说:“你别回来了,别怪我们。”李朝国听得出,父亲的心里有一丝内疚,其实父亲也非常想念他。2006年,他的妹妹也考入大学,妹妹已经放寒假回家过年,李朝国能感受到父亲心里的负担。
懂事的李朝国告诉记者,“像我这样的家庭,父母把我和妹妹培养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我非常感激我的父母,不能再给他们添麻烦。”
现在,李朝国同时做着3份家教。许多时候,他骑着自行车穿行在石家庄的夜色中,赶着去做家教。在学校里,李朝国还有一份看库房的工作,他也非常认真。
面对未来,李朝国充满了自信,他相信自己可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同时,他对家人、老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哪怕自己吃些苦,总希望报答父母、老师。(记者 栗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