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1 04:28:00 来源: 舜网(济南)
今年8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卫生部联合宣布将启动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山东成为10个试点省(市)之一,此举旨在为器官移植提供公开透明的来源,改善当前器官供需紧张、器官来源争议大的窘境。人体器官移植现状如何?我省试点将如何推动?还有哪些难题亟待破解?对这些公众关注焦点,请看记者的调查采访——— 10日下午,在我省某三甲医院器官移植中心,魏娟(化名)黯然地给丈夫收拾着行李,准备出院。魏娟的丈夫患的是肝硬化晚期,肝移植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办法。伴随着丈夫病情加重,一家人得到的却是一次次没有肝供体的答复。“即便家里经济再困难,我们砸锅卖铁也要救回他的命。但谁来帮帮我们呢?”魏娟说。 器官捐献者稀少 移植手术供体紧缺 人体器官紧缺是不争的事实。该中心医生告诉记者,自中心2005年开展肝移植手术以来,已进行肝移植手术150余台,一年进行肝移植手术约20至30台,但每年在该中心等待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患者有80至100例,供需缺口很大,由于没有供体,许多患者无奈出院或等待中死去。“在每年20余台的肝移植手术中,活体肝移植有3至5例,都是亲属间肝移植。没有一例是捐献的。” 而记者从济南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了解到,现在该科每年实施肾移植手术百余例,但每年在该院血液净化、肾内科等科室边治疗边等待肾移植的尿毒症患者达五六百人。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家属选择亲人移植。据统计,该科所做肾移植手术中,亲属间移植占到了七成。该科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没有供体,在该科住院的患者往往会遭遇以下几种情况:等到出现并发症死亡;由于长期透析,没钱了;再透析也不管用了……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患者出院等死,有的患者被迫考虑亲属移植。“器官捐献包括活体捐献和死后捐献。国家一直提倡死后捐献,但我们接到的此类捐献很少。而活体捐献,由于会存在违法买卖器官的嫌疑,国家已于日前立法规定只有受捐人的配偶、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有证据证明与活体器官捐献人存在因帮扶等形成亲情关系的人员之间才能捐献,所以现在患者能得到肾源的几率很小。”山大二院肾移植科主任王洪伟介绍,供体急缺除了与人们传统观念有关外,配套组织机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是主要原因。他期待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建立后,能解决现在器官来源不足的现状,挽救垂危的病人。 专家呼吁建立捐献体系 在得知我国已正式启动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后,接受采访的多位医学专家均表示欢迎。“我注意到,这次的行为是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卫生部共同做出的。中国红十字总会只是一个社会团体,这次由政府机关联合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能缓解供需矛盾。”一位专家表示。 一些专家还表示,由于之前没有相关体系建立,导致供体被大量浪费。有资料表明,在公民逝世后进行捐献的器官移植领域,浪费严重排行榜前三名是心、肺、胰腺,肝和肾则实现率最高。130个心脏只有20个被派上用场,其他的都被浪费了。“一边是急需供体的病人,一边是‘待嫁’的相配供体,由于没有中间的沟通环节,而终不能‘断桥相遇’,作为医生,我们期望捐献体系建立后,能缓解目前器官来源紧缺的现状。”省千佛山医院心外科主任刘天起告诉记者。 我省“试水”人体器官捐献 作为首批试点省份,记者了解到,山东省红十字会已制定了推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我省建立红十字会与多部门合作的器官捐献网络。人体器官捐献将遵循自愿、无偿原则,充分尊重捐献者及其家属的意愿。 从2003年3月1日起,我省颁布实施《山东省遗体捐献条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遗体捐献程序。截至2008年底,全省遗体捐献志愿者登记报名累计2083人,已实现捐献的超过305人,其中济南市登记报名500多人,实现捐献29人。同时,省红十字会今年还建立“山东省红十字眼库”。
根据山东省红十字会初步拟定的实施方案,我省将建立由各部门及医学专家组成的“器官捐献工作协调委员会”,形成定期会晤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省红十字会还将与省卫生厅合作,按照相关法规,对有资格开展遗体接收、器官(组织)移植单位进行登记审查,择优建立一批红十字会遗体、器官(组织)捐献接收单位。捐献者向当地红十字会人体器官志愿捐献者登记站提出书面申请后,也可随时以书面形式撤销申请。红十字会将参与人体器官的分配工作,加强对志愿捐献者的人道关爱及逝者的人文关怀工作。各级红十字会将对整个捐献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见证,以对捐献者负责。目前,省红十字会已建立“器官捐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省实施试点。
来源: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