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下谁都可能“被艾滋”
2009-10-26

2009-10-23 08:04 来源:千龙网 作者:上地

  最近,“艾滋女”事件火爆网络,“闫德利”从“人名”一下子成为了“名人”。但事后调查表明,闫德利并无患艾滋,疑系他人陷害。警方以传播淫秽物品罪正式立案侦查。

  “艾滋女”网上走红,是因其具备了足够吸引眼球的诸多元素。女人、性爱、坐台小姐、艾滋病,任何一个词都足以勾起网民的欲望,组织起来绝对可成一部情色小说。而那279名曾与她发生过性关系的男性的手机号码,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如今,所谓“艾滋女”纯系子虚乌有,网民又被摆了一道。但从事件中又一次清晰呈现了一个异常躁动的网络,强大的让人害怕。

  “艾滋女”事件让闫德利名誉极度受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栽赃陷害者当然罪责难逃,但作为网络的主体――网民和网站恐怕也难辞其咎。

  网络的普及给国人一个畅所欲言的言路通道。网络日益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监督政府,揭露阴暗的重要场所,“华南虎”事件、“天价烟”事件,都无不反应了网络在惩恶扬善、激浊扬清上独特而巨大的威力。

  但不得不承认,网络“双刃剑”的另一面――负面效应也逐步显现,并在进一步放大。博客、论坛、网聊群每天都在上演“网友曝”,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一大特色。网友爆料,媒体跟进,网民热议,几乎成为了一个分工合作的生产链,如若是事实,对于推动事情的解决无疑具有良性的作用,但假如是造谣或恶意炒作,比如“艳照门”、“东楼kappa女”事件、“胡斌替身门”等,不但给当事人造成伤害,媒体和网民也成为被人利用和戏耍的工具。

  网站单纯搏点击率,将速度置于真实性之上,对事件的真实不加甄别甚至弃守,加之网民大众的猎奇和围观心态,让网络上的炒作不断,谣言四起。不管是报复、恶搞抑或炒作,任何一个有心、无心的举动,都可能被网上热炒,成为网民消费娱乐的对象。

  一个躁动不安的网络犹如恶浪滔天的大海,虽然热闹和“壮观”,但每个网民在其中都可能“翻船”。今天闫德利“被艾滋”,谁能保证没有下一个?

  网络是自由的,但不是没有边界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在此并没有失效。本着现实和负责任的态度,设法让网络平静下来,让网民更理智,并不是限制自由,而是着眼于网路的长远发展。否则,一味追求网络冲浪的快感,受伤害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上地)

来源:新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