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助残、舍菜——南阳土坯房中的大爱人家
2009-10-9 9:8:2 来源: 南阳日报
10月7日,革命老区桐柏县城郊乡彭沟村。
仲秋的中午,依然是那么闷热,收秋的人们纷纷从田里归来。山林里透过来的缕缕清风,吹去了农民劳作的疲惫。就在这半山腰上,住着周伦海一家人。一片楼房中间,周家的土坯瓦房格外醒目。但更为惹眼的是门前的16个人,他们正坐在树荫下享受着田园的乐趣。
他们就是被周伦海收留的16位孤残人员。16个人中,有两名盲人,5名聋哑人,9名智障人,他们的生活无一能够自理。
炊烟袅袅升起,此时,周伦海一家正在厨房忙着准备午餐。两位农妇走了进来,自称是邻村人,路过这里,想留下吃顿便饭。周伦海夫妇热情地接待了她们。
修路
慈善梦想由此起航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桐柏县的大山中,周伦海和他的家人手拿铁锹、锄头或凿子,在山间默默地筑路。一年又一年,他们带着干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最早是父亲萌生修路的想法的,当时我们村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很多乡亲抱怨路难走。父亲是个责任感很强的人,他说人家愚公当年敢移山,咱们为啥就不能修条路?他老人家的提议得到了家人一致赞同。”周伦海回忆道。于是, 1981年的春天,他们全家8口人用了40天时间,修起了彭沟村彭沟组那段长500余米、宽4米的土路。虽然是土路,可从那以后邻里乡亲不必翻大山外出了,村里土特产从此有了走出山村的通道!每当提及此事,乡亲们便心生感激之情。
这条路给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周家人决定修第二条路。当年冬天,他们又完成了大河镇夹山沟村的“筑路工程”。还是这8个人,靠着愚公移山的精神,连续修了第三条、第四条道路……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周家利用农闲时节,在桐柏县16个乡镇义务修筑了52条道路,总长63公里。
“那时条件很艰苦,挖路基用铁锹和锄头;运送土石用架子车;夯实路基靠脚一步一步去踩。石头多的地段一天只能修两三米,土质松软的地方一天也才10多米。”周伦海介绍说,他们一直坚持到“村村通”工程实施,才结束了修路的义务劳动。但闲不住的这家人,又开始到处找“忙”帮,义务为乡亲们盖房、打井、做农活……
助残
百名孤残从此有家
周伦海的妻子代立菊介绍,收留孤残也是从父亲开始的。26年来,他们先后收留了来自省内外的100多名流浪者或残疾人,现在家里仍住着16人。
“最初遇到乞丐就留他们在家吃住。慢慢的,不论是邻居还是我们自己,遇到乞讨的人都会带他们回来。1999年春节,我家一下子住了30多个人,热闹极了。”代立菊说,在收留过的人中,有的帮他们联系上了家人,促其团圆;有的是没了亲人或是不愿回去,就留他们在这儿住下。目前这些人按性别、年龄分住在后院的三间瓦房里,周伦海一家则住在草房里。“我们自己苦点儿没关系,这些人已经很可怜了,在我这儿说啥也不能再让他们受委屈。”
如何把这16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照顾好?代立菊说,“得有耐心。”“把他们真正地当成亲人来照顾,每天小到穿衣、梳头,大到洗衣、喂饭,我们都耐心地去做。现在只有依靠我们,他们才能活下来,这就是我们能坚持下来的原因。这么多年我们吃的是一锅饭,有好的也是先尽着他们用,就连傻子也知道我们对他好。我和伦海只希望他们在这里吃好、住好,把这儿当成家。”代立菊说到这些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舍菜
远近乡亲得恩惠
一年四季,在桐柏县山城不少街头、敬老院门口、五保户家中,总能出现周伦海夫妇的身影。他们开着载满瓜果蔬菜的手扶拖拉机,把鲜菜鲜果无偿送到每个人的手中。
现在周伦海一家耕种了30多亩庄稼,其中2亩为瓜果蔬菜。粮食能满足20多人的口粮需求,而瓜果蔬菜则有剩余。“起初想着自家种的东西,吃不完就给困难户送一些。后来蔬菜越种越多,送出去的也自然多了起来。”代立菊说,她和周伦海每次都是带着千余斤的蔬菜出门,人们只要见到他俩拉菜出来,就自觉排成长队领菜了。2003年至今,他们送出的菜已有1.5万余公斤。
“最初我们说免费送菜大家都不敢要,生怕是骗人的。直到把东西塞到他们手中后,这才相信。”周伦海说起这些时无奈地摇了摇头。“现在大家基本都认识我们了,过来领菜也不再说客套话了,常常会像朋友一样简单地问候两句。”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不把这些菜卖出去贴补家用时,周伦海憨厚地笑了笑,他说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愿意去做这些事情,老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周伦海的邻居告诉记者:“都说只有富人才能做慈善,而这家人虽然清贫,但做的好事儿说也说不完。以他们的勤劳,早该过上小康生活了。但为了做好事,他们依然过着苦日子,甚至不惜变卖家产给傻子们治病。周家人做的看起来是傻事,可是没人说他们傻,大家都打心眼儿里敬重他们。”面对褒奖,42岁的周伦海仍付之憨厚的一笑。他说现在的生活让他们一家人过得很充实、很开心,他们愿与需要帮助的人同甘共苦。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周伦海夫妇反复告诉记者,他们最喜欢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