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暴力关键在家长和家庭
2009-09-24

2009年09月24日 08:21:48 来源:山西日报

    近段时间,“校园暴力”一词不断刺痛公众敏感的神经。本是一方净土的校园,为何会成为斗殴的场所?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又为什么变得凶神恶煞一般?

    青春冲动付出了沉重代价

    身陷囹圄的张峰无数次地悔恨,一次青春冲动让他付出沉重代价,不久前他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10年徒刑。

    这个曾是太原一所职业学校的高一学生,沉默寡言,性格孤僻的他在校园里总是不合群,一位善良的同桌女生用微笑打开他的心扉时,他却挥刀朝她身上捅去。

    事件本身并不复杂。一次课间,这名女生和班里几个男生打笑时引得他醋意大发,难抑怒火,放学后连砍女生15刀,青春的冲动遏止了他们前进的脚步,当时他们都才满15岁。

    今年5月,在太原另一所学校的一间宿舍内,口舌之争引发室友群殴,受伤最严重的李勇,脑部受到钝器打击,至今还昏迷在医院。受害者来自农村,家境贫寒,家里对他的期望是上大学,当梦想一步步靠近时,成长的路戛然而止。几名肇事少年事后幡然悔悟道:“长大了,才明白生命很脆弱……长大了,才明白什么才是帮朋友……是啊!经历了血的教训,我长大了……但是代价也太大。”

    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临猗县几名同学因在游泳池肢体接触,随即言语不和,双方发生斗殴,弄得两败俱伤。

    校园暴力频频上演,我们不由要问,为什么孩子越来越具有攻击性,为什么遇到问题动辄暴力解决?很多人想不明白,是什么让琐屑之事走向了极端。是懵懂的爱情,同学之间的友情?还是他们口中的兄弟情义?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命运却因为一次青春期的冲动,拐了一个急弯儿。

    身边同学遭遇校园暴力后,校园里不平静了,许多学生在校园网络论坛发表自己的看法,都不希望血腥场面在身边上演。在一个校园论坛上记者注意到,一位以"过来人"口吻的劝告书得到众多同学的称赞。他在帖子上写道:“哎,真希望你们风平浪静,和平共处,每个人都让一步,不要到出事了再后悔……年轻就是我们的资本,我们这样以为。可是那些为年轻而流过的泪,我们是否忘记?”

    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

    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太原师范大学副教授郝若平在研究中发现,最近20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呈下降趋势的。她认为,之所以现在孩子动不动要靠攻击发泄自己的情感,是由于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由于未成年人身心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他们的行为很明显地带有模仿性和习得性,也就是说,他们本身的一些行为很可能是通过模仿、比照学来的。之所以产生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其模仿性在作怪。中学生青春阶段心理处于动荡期,对性和暴力充满好奇。一些校园暴力事件的参与者就是通过暴力事件寻求刺激,在侮辱他人中追求快感。

    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少年,内心其实非常渴望与人互动、交往,但是由于缺乏社交的基本技巧,经常会被同学忽视和拒绝,久而久之,很多害羞的同学倾向于回避社会交往,以避免在社交活动中受到伤害。但当他的主动交往行为多次遭到同学轻视、拒绝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的感情遭到很大的伤害,并最终转化为愤怒的情绪,同时将这种愤怒转嫁到拒绝、轻视他的人身上,这时就很容易产生攻击性和伤害性行为。而这一过程往往并不被外界觉察。最近校园内发生的恶性伤害事件,事后调查当事人在学校平时表现的时候,同学和老师会感觉到非常茫然与诧异,因为当事人平时表现与暴力、伤害等行为相去甚远。

    据专家介绍,我国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3000多万人深受心理障碍困扰,需要心理辅导,而大约每10个未成年人中就有3个人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惑,需要获得及时的心理帮助。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最多,这是因为面临学习竞争、升学竞争、青春期等各种问题。青少年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一旦遭遇心理困扰往往很难走出,如果这时不给孩子打"心灵疫苗",这种情绪就会加速滋生蔓延为病症。

  预防暴力,关键在家长和家庭

    山西晋浩律师事务所王律师近几年也频繁接手未成年犯罪案例。通过案例他分析说,校园暴力是社会消极因素在青少年身上的一种反映,近年来之所以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在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一个充满打骂声的失和家庭,很容易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极端处理问题的方式。

    其次,不少家长对孩子自幼溺爱,当面对孩子不良习惯时显得十分急躁,甚至常常借助棍棒的力量。

    再次,不少家长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重智育轻德育,很少甚至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由于彼此间缺少沟通、交流、理解与尊重,不少孩子将视线投向了网吧,希望在那里找到倾诉的对象,试图解决青春期的困惑。然而,网吧在带给孩子们信息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接触到相当多的打斗、枪战、爆炸的场面,久而久之,在孩子们的心里就容易形成一种认知上的误区,认为这些暴力场面都是合理的,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模仿。

    家长应当积极履行好监护责任,尤其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学会给予和奉献,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王律师同时建议,学校应该建立校园危机预警系统,“学生心理出现问题,一般都会有预兆。班级、宿舍如果设有心理健康委员,一旦学生有异常表现,立即帮忙化解心结,并定期排查,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健康帮助要列入学校经常的工作,每个班主任、辅导员都有责任。学校心理咨询室应该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或同专业心理机构,建立快速反应支援机制。”(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记者 沈佳)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