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位残疾人的“帮扶之旅”
2009年09月20日 来源:湛江新闻网
他们身残志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引言
在雷州市企水这个渔港小镇上,残疾人约有500人。他们命运多舛,因矮小、瘫痪、拐瘸、聋哑等,留下许多缺憾,付出比常人要多。今年7月,其中42名残疾人牵头组团,成立了残疾人帮扶联合会,开始了他们的“帮扶之旅”……
前天,记者来到企水镇见到了这群朴实善良的残疾人。他们虽然行动不便,但是记者的到来让他们格外高兴,纷纷搬凳让座……
特困户林泰接过大家送来的月饼、大米,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1 人帮人,他们就这么想这么做
今年年初,他们三五成群搭车到县城改换第二代残疾人证,但为了省点车马费,就由一两个人逐户收证帮忙“集体代理”。这个偶然的机会,蔡碧智、谢堪佐等残疾人突然想到,企水镇残疾人这么多,若能成立一个小联合会,区域性保持联系,经常相互照顾,不是很好吗?于是,今年7月,其中42名残疾人牵头,开始了他们之间的“帮扶之旅”。他们当中最大的已经60多岁,最小的18岁。
“当时,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么做呢?”记者问。
“我们虽身体残疾,但作为残疾人更知道残疾人的不便和痛苦。大家都是同路人,互相关心互相体贴互相爱护,团结起来才有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一样要尽力去帮助更多还未走出苦难的弱者。”残疾人谢昌辰感同身受,吐出肺腑之言,“看到别人有困难,咱心里也泛酸,助人的念头就本能地产生了。”
他们在慰问信里写道:“尊敬的同胞兄弟,希望你们坚强地生活,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人民对我们的爱!我们这些残疾人也一定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以自己有限的能力,服务于社会,贡献才干,做到自食其力,争当社会强者,永博社会厚爱。”
轮椅上的吴亚养因类风湿性关节炎双腿截肢,家贫如洗,蔡碧智、谢堪佐等常上门帮扶。
2 “补鞋匠”蔡碧智:帮人习以为常
到达企水镇,第一个见到的是蔡碧智。他显然是这班难兄难弟中的“领导者”。
蔡碧智身高只有1.18米,身残志坚,在镇上开了个补鞋档,乐于助人,是企水镇家喻户晓的“活雷锋”。
蔡碧智告诉记者:“1980年我走出校门后,因为自己身体矮小,四处找活干都碰壁,使我对生活几乎失去了信心。后来,我决心自谋职业,从养蜜蜂、卖菜到经营小卖部,最后学习补鞋。”
记者了解到,他平时喜欢助人为乐出了“名气”,许多人的鞋子、雨伞、皮包一有问题就愿意直接来找他,而且,他收费上也比别人便宜。他常优惠给一些学生及老人,有时甚至分文不收。
记者问蔡碧智:“你自己是个残疾人,为什么总想着帮助别人?”
他扬起黝黑的脸,淡然笑笑说:“我的童年和少年也是从贫穷中走过来的,非常理解社会上无助的苦难人。我觉得,人活在世上,应有慈心,应多点给人爱心和帮助。”刚钻出娘胎时,他的双手双脚就异常弯曲,9岁才学会走路。“那时体弱多病,上邻下舍都没有嫌弃我,常照顾我生活。读书时,同学也没鄙视我,常给我帮这帮那,甚至捐出零用钱,帮我缴学费。一路坎坷却有好人相扶,我也应该急人所难,助人为乐啊!”
3 “乖乖女” 冯洁芳:二话不说捐出100元
冯洁芳家住企水港区,今年才27岁,年轻漂亮。跟她搭话时,甚为她拖着残疾的双腿遗憾,也为她的坚强乐观喊声“加油”。
她说,2岁的时候,身体突然发热,后来就落下小儿麻痹症,双腿成了非常落寞的困扰。加上家里双亲耕海打渔为生,收入微薄,她也帮不上什么,心里很不是滋味。2005年,她托人谋业,之后北上广州帮一亲戚做点小买卖。
邻里介绍,她平日挺懂事、孝顺,经常给父母捎口信,让家里放心。因父母身体状况不太好,阿芳电话里不忘关心想吃点什么,望能按时服药保重身体。买卖之余,除了牵挂父母,她与街坊相处得也不错,热情、活泼,乐于助人。
可不幸的是,4年前她父亲患上癌症离开了人世。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母亲也因伤心过度,单目癌变,到湛江动了3次手术。目前,全家举步维艰。上月26日,她辞职回家,一听说残疾人联合倡导给困难户中秋节送温暖,她二话不说捐了100元出去。
“我只能给出这么多,真有点不好意思呢。”这位漂亮的大姑娘腼腆地搓着双手对记者说。
4 8旬婆婆:“他们太好了”
在林泰家,年近8旬的林母感激地说:“他们也是五体不全,却还来看望我全家,他们太好了。我活了几十年在世上,没见过啊!”
老婆婆的身后是一间破败的红砖房子,与旁边的二层小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有七八平方的屋子里最像样的家具就是两张床了。老婆婆那患有精神病的儿媳妇正坐在床沿上,用呆滞的双眼茫然地看着陌生的来者。
在屋门前三米处,一个用帆布、木板和一堆零散的砖头搭建起来的小木棚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时,其中一个残疾人对记者说,那是老婆婆家的“厨房”。记者观察到,这个“厨房”大约有一米多高,里面只放着两个破旧的饭锅。
5 “单亲母亲”鞠躬致谢
在洪排村单亲母亲许梅荣家里,所见到的一切都让人心酸。她的丈夫去年因病去世,扔下她和孩子。空荡荡的院子里只有一些简陋的农具,许梅荣静静地坐在院子里,怀里抱着她的孩子睡得正甜。见到资助者来到家里,许梅荣赶紧站了起来,眼眶立刻就红了,不断腾出右手来擦眼泪,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这时,其中一位残疾人从口袋里掏出50元放到她的手上,许梅荣的眼泪更加控制不住了,她默默地收下了这份心意,泪眼婆娑地看着每一位来看望她的有心人:“谢谢!你们是大恩人!等孩子长大了,一定要记住你们!你们也是残疾,也一样困难,还想到我,真是有心了。”说完,她慢慢鞠了一躬。
这时,记者还留意到,孩子的手上攥着一张5元人民币,原来这是另一位资助者——同样身患残疾的一位妇女塞给孩子的。她塞了钱给孩子,就拄着拐杖躲到一边去了。
记者手记
一路同行永不言弃
记者在企水镇走家串户采访,这群残疾人或走路或半爬或骑车,一路陪伴着记者。烈日下他们艰难地移动着……
同在祖国蓝天下,他们自强自立,养家糊口,已经不容易。且又本能地产生助人的念头,自发“互帮”。他们自身残疾,却想到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想到帮助更多还未走出苦难的残疾人,我们击掌为其叫好!这,才是人间大义;这,才是人间大爱。平凡而伟大,源远而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