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老人想过快乐中秋
2009-09-21 13:36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商报
又是一年中秋临近,“团圆”的渴望渐渐浮现出来,萦绕在每个人心头。和其他人不同,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敬老院的19位孤寡老人看来,“家”就是敬老院,“回家”就是回到自己的房间。这是一群大半辈子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经历过各种人生波折,又将自己的晚年生活回归到集体中去的老人,他们的人生做的是减法,从物质上来说几乎一无所有,然而在采访中,记者鲜明感受到他们乐天知命的心态――像生命的最初,所求无多,只希望过得快乐一点。中秋节快到了,老人们希望能吃到月饼,听听戏,看场演出,有人过来陪他们聊聊天,过一个热闹的中秋节。 一群乐天知命的老人 和近年来通过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院不同,敬老院仍然是一个由政府拨款的福利机构,带着一些过去年代的质朴、奉献、平和的气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敬老院建于2002年,是民政部门实施的惠及老年人的“星光计划”项目之一,目前住着19位孤寡老人,最大的有90岁。他们大多失去劳动能力,也没有直系亲属赡养,用他们的话说,“全靠国家养着”。 开发区敬老院位于热闹的莲花新村,两层楼、一个大院子,和周围的居住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行动方便的老人可以自己出门逛逛,吃饭的时候再“回家”,因此并没有和社会大家庭疏离的感觉。他们和周围的人在生活上是融为一体的,但是在心态上,敬老院的这些老人们又有着一点点超脱――没有家庭、子女乃至物质生活的烦恼,他们的生活平静而简单,老人们有着乐天知命的心态,像回到了生命的最初,没有现实生活的压力,得以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寻找和体会最单纯的快乐。这种微妙的感觉是外人难以体会的,但是走入这个群体之中,却能从他们的一句话、一个笑脸中捕捉到那种无所求的平静的快乐。 老战士的爱国情怀 今年72岁的束士朝身体健朗,爱说爱笑,是敬老院里的活跃人物。说起来,他在老人们中也是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他的老家在开发区农村,小时候那里还是一片贫瘠的土地,4岁时,父亲死了,小小的他便帮人放牛为生,17岁时到部队当兵,一当便是五年,那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1957年对台关系比较紧张的时候,他和战友们一起到福建前线,应对着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部队里的条件也异常艰苦,将近三年的时间,他和战友们只能住在帐蓬里,南方多雨,身上一天到晚都是潮乎乎的,束士朝也因此落下了一些病痛,身体一直不太好。当记者问他怎么看待年轻时的当兵岁月,付出了那么多,后不后悔时,他摇着头,爽朗地笑着说,“又不是我一个人吃苦,那时是为国为民嘛,怎么都是一样的! ” 退伍回来后,束士朝先是在村里当民兵营长,后来又当了多年的生产队长,或许是见了些世面的缘故,他凡事很能看得开。第一个爱人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大哥也去世得早,他就和嫂子共同生活在一起,领养了一个女儿。日子过得很平凡,也很艰苦,女儿长大后嫁人了,而这时,老两口住的房子摇摇欲坠,眼看就要撑不住了。那还是1993年,这片土地依然贫瘠,老了以后所面临的生活困境难以想象。村里商量了一下,将老两口送进了敬老院,那时敬老院还属于肥西,条件很差,2002年建成这个新的开发区敬老院后,他们又搬了过来。 4年前,老伴去世了,好在束士朝早已习惯了这种大家庭的生活,平时和大家一起说说笑笑,也并不觉得孤单。 现在束士朝除了敬老院发给的每月50元零花钱,部队里还给他100元的补贴。相比其他老人,他的情况还算好一些的。老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并没有特别的关注,他们更加在意的,是活着的每一天是否能得到一点点快乐――譬如喝两口酒,抽支烟,听听戏,享受一些微小的,平静的快乐。束士朝喝的是两块多钱一瓶的劣质酒,因为好点的酒是买不起的,快到中秋节了,他的想法很简单,有点好吃的东西,就点酒,听场戏。 双目失明的老人爱唱歌 敬老院的院子很大,种着树,有着各种锻炼器械,时不时有老人过来活动活动。树下常站着一个戴着墨镜双目失明的老人,他拿着一个小收音机认真地听着,偶尔自言自语,还会唱几首歌,《社会主义好》或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范仁福老人一直是孤身一人。他的老家也在开发区农村,父母都在困难时期死去,他在高小毕业后回家务农,因为有些文化,在生产队里干了很多年的会计。后来,他在合肥工作的一个亲戚给他找了一份临时工,在市人防办公室值班,这一干又是20多年。家庭方面,以前在农村的时候,因为太穷,家里什么都没有,也没有成家,后来一直拖了下来,孤单了一辈子。2002年一天,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眼睛竟然看不见了,到医院检查,也没查出原因。突然的双目失明让范仁福无法再干值班的工作,只好回到了老家。老家已经没有亲人,也没有房子,在他最无助的时候,敬老院收留了他,一直住到现在。 虽然双目失明,他仍然有自己的爱好,爱唱歌,爱听戏,爱热闹。敬老院里常有附近的大学生们过来义务劳动,他最喜欢和大学生们一起说话,有的老人爱清净,说他有些疯,他也不以为意,孤单了一辈子的人,希望在情感上有些寄托,哪怕是不熟悉的人,只要能过来看看他,陪他说说话,他都会很开心。中秋节了,他就盼着有年轻人到敬老院来,唱唱歌,说说话,大家一起热闹热闹。 希望丰富文化休闲生活 敬老院的老人们大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生活得很平凡,但一辈子的波波折折,也是说不完的话题。 90岁的唐仁凤老人是这里年龄最大的老人,她满头银发,耳不聋,眼不花,说起话来思维清晰,逗人发笑。这样一位老人,她的经历也是令人动容的。老人的家原在长丰,结发的老伴已经去世了,她和儿孙有了矛盾,在75岁那年离家出走,准备到芜湖去找一个亲戚。以如此高龄离家出走,在别人想来是一件伤心而又不可思议的事,而老奶奶说起来时笑嘻嘻的,仿佛时过境迁,伤痛已经淡去,倒是证明了自己的过人勇气。事实也确实如此。她在火车站等车时,遇到一位家住肥西的老人,两人聊得很投机,而那位老人也是孤身一人,于是两位萍水相逢的老人便走到了一起,来到肥西农村生活。唐仁凤的孩子后来找了来,她表示不愿意回去,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她受教育不多,也没有太多老思想的束缚,只想过一种自在的健康的生活,于是在如此高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说出来令人佩服。 老两口种了多年的地,自己养活自己,80多岁后干不了活了,就一起住进了敬老院,两年前,老伴也离去了。唐仁凤虽有些难过,仍保持着健康的乐天的性格,说自己现在生活很好,没什么负担,也没有顾虑。 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们的生活都是有保障的,包括生病治疗的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很多老人没有后顾之忧,很能想得开。只是老人们的文化休闲生活还有些欠缺,在院里只能打打牌玩玩麻将,本来活动室里还有一个给老人们放戏曲碟片的VCD机,后来机子坏了,没法看戏了。这一段时间开发区正在办社区文化节,晚上有演出的时候,广场上热闹得很,可惜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无法出去。这些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对于生活没有太多的要求,也没有太多的牵挂,就希望生活能再丰富一些,快乐一些。快到中秋节了,老人们希望能吃到月饼,能有一些文化娱乐活动,能有一些年轻人来看看他们。
捐助方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您有让这些敬老院的老人们过一个快乐中秋的想法,您可以以下面的方式来帮助他们:
捐一些月饼、蛋糕以及中秋节的特色食品等,让老人们节日吃得好;
捐助VCD机、歌曲、戏曲碟片,象棋、书报杂志等文化休闲用品,让老人们节日玩得好;
陪伴老人们聊聊天,为老人们表演一些喜闻乐见的节目,让老人们的节日生活更加丰富。
捐助热线:18956002774、0551-5179622
捐助地址:合肥政务文化新区天鹅湖北侧安徽报业大厦9楼安徽商报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