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林铭记他们无私的爱
2009-09-18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9-18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陈杰

广东省红十字纪念园内,已故捐献者的姓名被铭刻在纪念柱上。

  铭记他们无私的爱江门首个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站将成立

  全市已有21名市民申请自愿捐献遗体

  “因为遗体紧缺,医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必须面对十几个学生共用一具遗体进行医学解剖教学的尴尬,同样因为器官的紧缺,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伤者无奈逝去。”江门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冯冰这样评价当前遗体器官捐献不足的现状。

  来自江门市红十字会的消息,该市首个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站近期将正式成立,到今年年底,红十字会也将在其网站上开辟专栏进行网络纪念,并在2010年3月建立江门市捐献纪念林。

  文/图记者陈杰 

  通讯员红会宣

  广东是全国10个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体系的试点省份之一,具体试点工作明年初正式开始,试点期限一年,试点结束形成经验后,将在全国铺开。据江门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冯冰介绍,在江门市,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目前刚刚开始。

  已有5名市民完成捐献

  “2006年江门第一例遗体器官捐献者才开始出现,到现在已经有21名自愿者申请捐献。”冯冰说,其中已经捐献完成的共有5人。

  为纪念这些为中国遗体捐献作出贡献的人们,今年5月8日“国际红十字日”,广东省红十字纪念园正式建立,全省230名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捐献者,他们的姓名被镌刻于纪念柱上。其中包括3名捐献遗体器官的江门市民。

  据江门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冯冰介绍,遗体捐献主要是用于医学教学和科学实验,而器官捐献则是用于器官的移植,主要对象是生命处于危急中的患者。

  传统观念制约遗体捐献

  冯冰说,一个人捐献的器官组织,就能帮助30~40位患者维持或者恢复健康。“江门目前最缺的还是肾脏、其次应该是肝、眼角膜等。” 江门市卫生局副科长曹克慎告诉记者,江门器官捐献缺口较大。

  自愿捐献遗体器官最难以跨越的难关就是观念。冯冰说,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不少自愿捐献者作出捐献遗体的决定后,但其家人却持反对意见,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导致遗体器官捐献工作很难开展。

  ■捐献者故事

  教师夫妇自愿捐献遗体

  来自江门红十字会的信息,在已经填写自愿捐献遗体器官申请的21名报名者当中,其中女性为11人,男性10人。

  在年龄分布上,年轻人“70后”最多,达到9人,但其中也不乏“80后”的身影,共有3人,最小的25岁,为新会一名学生。年龄大于80岁的捐献者有6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5岁,为一王姓退休教师,感人的是,其77岁的妻子陈老师也是自愿捐献遗体的一员,成为遗体捐献申请报名者中的“爱心伉俪”。

  而在捐献者的职业特征上,农民、学生、教师、工人、干部等不同职业的都有,外来务工人员也出现在江门的遗体捐献志愿者的“爱心队伍”中。

  病中邮递遗体捐献委托书

  2006年9月11日,籍贯云南的李玉萍正式递交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志愿死后捐献遗体,成为江门市志愿捐献遗体第一人。

  身患宫颈癌的李玉萍,通过邮递向江门市红十字会递交了遗体捐献委托书,这位饱经病痛折磨的女性在经过与病魔的顽强搏斗后,决定把自己的遗体献给医学教学和科学实验。

  李玉萍去世后,她的遗体被送往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作医学科研、研究和教学之用。而她的名字,则和广东全省230人自愿捐献者一起,被镌刻于广东省红十字纪念园纪念柱上。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