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有爱心更有差距 2009年08月26日06:04 新晚报 本报记者 黄青柏 因盲人夫妇免费入园闻花香遭拒,大学教授一纸呼吁引来八方关注,55.6万残疾人终将实现免费入园,令人欣慰。然而,这仅仅是我们关心、关爱残疾人的一小步,在扶残助残事业上,距国内先进城市还有何差距?50多万残疾人朋友还在哪些方面未享受到优惠?昨天,记者采访了市残联副理事长盖景福。 据盖副理事长介绍,在广州等南方城市,所有的残疾人都可申请法律援助。而在哈尔滨市,只有享受低保的残疾人才可申请法援。因为残疾人经济条件大多不好,许多残疾人尽管没有纳入到低保范围内,但也拿不起诉讼费、律师费等。因此,他们希望,法律援助范围能扩大到所有的残疾人群体。 残疾人保护法规定,盲人持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市内公交汽车、电车、地铁、渡船等公共交通工具。可在济南、青岛等市,下肢残疾也可享受免费乘车的优惠,哈尔滨市的公交优惠范围也该相应扩大。 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停车场对残疾人免费开放。而在哈尔滨市,驾车的残疾人尽管出示残疾证,但一些停车场也不予减免。尤其是一些人工收费的停车场,均称已经承包,不交钱不让停。 沈阳、上海等地设有残疾人专用活动场所。沈阳市残联建有2万平方米的活动中心,残疾人可免费游泳、打牌、下棋、健身、卡拉OK等。哈尔滨市该项工作尚待推进。 在无障碍通道建设维护方面,广州、北京、上海等地,无论从街道到小区都很完善,许多细微之处更体现对残疾人的关爱。例如,北京的地铁站有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轮椅,长城为残疾人专门设置了电梯。而哈尔滨市的一些盲道,被商家、车辆、垃圾占据的现象时有发生。 盖副理事长说,许多残疾人都有心理自闭,公园、商场等公共场所是他们走入社会的过渡。他们有权利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社会各方面都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保障。公共场所都是占用公共资源建立的,无论何种经营方式、何种体制,都应该为公益事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