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干预队伍的“慢性自杀”
2009-09-11

2009-09-11

  昨日是第7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记者探寻全国首支“危机现场干预志愿者队”解散原因

  成都锦江河上发现1.5公里的“自杀河段”被媒体报道后,自杀干预这个词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据了解,几年前我国第一支在自杀现场对轻生者进行劝导的“危机现场干预志愿者队”就诞生在成都。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团队,在成功完成几次自杀干预任务后,106名志愿者带着遗憾逐渐悄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初衷

  20岁女孩在医生劝慰下走下楼顶

  2003年9月10日是全球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但此之前,成都已提前开始了自杀现场的干预劝慰。2003年初,一名18岁的女孩,因被人误解,在一个旅馆的六楼上站了五个多小时后,纵身跳下造成高位截瘫。没过几天,另一名20多岁的女孩因感情问题又站在了楼顶,女孩寻死的决心,让在场市民都觉得没人能阻止悲剧再一次的发生。但碰巧在现场的一名精神科医生却改变了这次跳楼事件的结局。医生凭借自己的职业经验,对女孩进行劝慰,让她逐渐放弃轻生,十分钟后女孩跟着医生回到楼下亲人的怀中。两个年轻的生命,一个因干预劝慰的有效介入,在同样的跳楼事件中却得到一悲一喜截然不同的结果。也正是这两次跳楼事件,促使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专家们,有了组建“危机现场干预志愿者队伍”的想法。

  2003年7月17日下午,在川大华西医院为第一批四川西南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举行的结业典礼上,由106名志愿者组成的全国首支“危机现场干预志愿者”队伍正式成立。

  首战

  死亡对话服药自杀者重回生命轨道

  队伍里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律师、法官、教师、医生、狱警还有搞销售的。但都在业余时间参加过心理咨询的培训课程。两天后,“危机现场干预志愿者队”接到了第一个任务——一名叫叶强的男子头一天吞服了110片安眠药自杀没成功,向母亲表示要再次服药自杀。叶强的母亲便向“危机现场干预志愿者队”求助。有着十多年从医经验的精神科医生吴磊,成为队里第一个出现场的志愿者。一路上吴磊和队员互相商量后,决定先上,实在不行就给120打电话。到了现场以后,吴磊先向叶母了解叶强的基本情况。原来他的妻子觉得其游手好闲,抱着孩子不辞而别。叶强四处寻找无果,便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掌握了叶强的生活背景和导致自杀的原因,吴磊很快商定了实施劝说疏导的方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吴磊坐到去意已决的叶强面前,开始了一场挽救生命的对话。5个小时后,吴磊看到被自己劝服并完全打消自杀念头的叶强与妻子通话后才如释重负。

  这是“危机现场干预志愿者队”第一次与一个濒于死亡生命的艰难对话。因为志愿者的出现,终于摆脱了死神的召唤,重新回到生的轨道。截至2004年4月,这支队伍成功劝救了5位企图自杀的轻生者。

  困惑

  干预无门自杀者并不愿意求助

  不过这样的成就感,并没有维持多久。“解散前的一年多来,这支队伍没有进行任何干预活动了,这中间有太多的困难……”对于队伍的解散,孙学礼教授直到现在仍然显得无奈和遗憾。

  孙学礼说,心理咨询培训班的课程结束后,志愿者们很快离开了心理卫生中心。由于是志愿者,他们不好对其强加管束。志愿者赵女士离开培训班后就再也没有参加志愿者的任何活动。“再说,我们也不知道自杀者的信息。”

  孙学礼说,进行自杀干预和心理咨询有一个区别,对于自杀者来说,并不愿意求助。由于无法第一时间得到轻生者的信息。“危机现场干预志愿者队伍”接到的干预任务越来越少,直到2007年在连续1年多没有进行过一次自杀干预后,“危机现场干预志愿者队伍”正式解散。

  后续乏力没有规范全靠自己探索

  数据显示,60%的自杀死亡者,还有40%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的时候都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孙学礼说,求助者如果是处于自杀的状态,再次自杀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随访是要求志愿者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可我们的志愿者很难满足这一后续的工作。”

  孙学礼表示,危机干预的志愿者在责任界定方面非常困惑。“比如,处理危机时,他们是心理咨询师的身份,还是帮助者的身份?比如一个青年志愿者,他去帮助别人,是不是他必须就要一直帮助下去?”在当时,这些都没有形成规范,一切全靠志愿者们探索。但光凭着良好的愿望做事,的确不一定会取得很好的结果。

  缺乏实践监督机制难以完善

  “危机干预队曾弥补了咨询师的不足。”孙学礼肯定了队伍建成后的一些“功劳”。随后他指出,“没有约束、没有规范、没有管理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团队都不会走得太远。”预防自杀,危机干预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重要的是它对社会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作用。但一直阻挡队伍发展的规范问题,至今在国内还是个空白。志愿者队成立的那几年摸索出的规范只是一个理论上的东西,如果要完善这个规范,必须要有实践。“但这个实践的机会却是我们最缺的。”孙学礼说。

  生存时间表

  2003年7月17日:106名志愿者组成全国首支“危机现场干预志愿者”队伍。

  2003年至2004年4月:成立10月以来,已成功劝救了5位企图自杀的轻生者。

  2007年初:在连续1年多没有进行过一次自杀干预后,该队伍正式解散。

  【他山之石】

  加拿大的社会心理疾病预防与干预机制较为健全。加拿大现在有28所大学设有社会工作学系,培养社会工作人员。由于社会工作者经常要与离婚、儿童虐待、酗酒、艾滋病、吸毒等案例打交道,必须具备丰富的法律、心理、护理知识等危机干预技巧,所以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通常要接受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工作实用技巧和职业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在加拿大,学校、社区、老年公寓乃至政府部门和公司,都聘请有社会工作者,负责及时化解其成员的心理危机,并帮助克服生活疑难。

来源:华西都市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