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创业之星的不屈人生
发布时间:2009-08-04 05:46 来源: 荆楚网
图为:昨晚颁奖典礼上,“残疾人创业之星”耀动荆楚
图为:“残疾人创业之星”讲述创业的酸甜苦辣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文/本报记者王祥楠 通讯员高文奇 朱宛燕 图/本报记者程平
提要
创业难,难创业,作为残疾人创业更是难上加难。这些年来,我们却欣喜发现,荆楚大地的380万残疾人中闪烁出一颗又一颗的创业之星。昨晚,我省隆重表彰了“湖北首届十大残疾人创业之星”。舞台上,残疾人企业家们光彩夺目,但谁又知道他们的背后流淌过多少辛酸的汗水,历经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
两万双布鞋异地被骗走
苦寻20天终擒假老乡
李建华一岁多时,不幸染上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肌肉萎缩。在一家国营美术公司当了两年的临时工后好不容易转正,但由于市场效益不好,公司开始走下坡路。1986年,他开始了独闯江湖的生涯。
擅长国画的李建华想借一技之长换碗饭吃,谁料拿着自己的作品去向客人推荐时,因为身体原因,往往还没进门就被拦住了,后来干脆回家帮妻子卖灯芯绒布拖鞋。妻子也没有工作,在家中办了一个小鞋厂,雇了两名工人,产品则是单一的灯芯绒布拖鞋。在一名布鞋厂退休工人的加盟下,他东挪西借凑齐了1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始了摸爬滚打的商海生涯。一年下来,居然赚到了1万多元,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他又单独承包了一家街道厂,工人也增加到30余人,3年后又发展到100名员工。日子在奔波与忙碌中不断度过。李建华揣着样鞋,拄着拐杖,跌跌撞撞,北至哈尔滨,南到广州,一点点打开销售局面。现如今,李建华的鞋业有限公司拥有员工近200余人,产品远销欧美、日本及东南亚,每年出口创汇200余万美元。
致富后的李建华感慨商海无处不艰辛。1994年7月,他听人说昆明的布鞋销售形势比较好,只身前往昆明考察。到了那里才发现,自己得到的信息并不准确。但就在返回武汉的列车上,遇到了一个“湖北老乡”,那人拿出一个证件,上面写着某军区后勤部购物处,对方热情地对他说:看到你这么不容易,我来帮帮你吧。正为布鞋销路犯愁的李建华可乐坏了。两个人当即约定,对方订购两万双布鞋,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
一起回到武汉后,他当即从库房中提出两万双布鞋,发到昆明。到了昆明,他雇了一辆卡车将布鞋装上,正当李建华要上车时,“老乡”拦住了他,假惺惺地说,“你腿脚不大方便,这样吧,我在前面卡车上押车,你和我的同伴坐出租车在后面跟着,到了仓库咱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李建华当时也未细想就同意了。两辆车一前一后出发了,谁知半路上遇到一个路口,出租车落在了后面,李建华有点不放心,同车的那个人还安慰他说,没事的,我知道地方。不久,出租车停住了,可是等了好一会,也没见卡车的影子。那个人又说,“我下车去迎一迎他们”。说完还没等李建华同意就下了车。那个人装模作样地走了20多米,忽然撒腿就跑,等李建华反应过来,对方已经没了人影。
两万双布鞋就这样被骗走了。李建华整整3天睁着眼躺在旅馆里,不吃不喝。“骗子得逞后,肯定要销赃,昆明山高路陡,经济也比较落后,一般人吃不下这笔6万多元的货,只要守在当地,肯定能找到他们。”将种种可能一一分析透彻后,李建华借了一辆自行车,开始穿街走巷寻找线索。苍天不负苦心人。第二十天,一个经销商打来电话,说有人拿来的样子和他的产品很像。李建华听后急忙赶过去,发现对方拿来的样子正是自己的产品。当天晚上,那位“老乡”落到警察手中。
一把剪刀“剪”出“第一桶金”
生意红火竟遭来同行围殴
张仿成五岁那年发烧一场,到村里看医生,由于针头消毒不严,致使他右腿患病落下残疾。13岁时母亲离开人世,一家五口人仅剩下父亲一个劳动力,因家庭经济贫困,只上过小学五年级的他过早地走入了社会。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仿成下湖捕鱼捞虾换成队里计算的工分,放牛做家务,学成裁缝手艺。一把尺,一把剪刀,24岁时,他带着练就的本领开始四处闯荡,应城、京山、潜江、汉阳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82年,张仿成带着“第一桶金”重新回到大湾村。这一次,他决定自己做老板,再也不离开生他养他的大湾村了。他从事辗米、磨面、养殖、服装加工,一切都让他觉得轻车熟路,得心应手。闲暇之余,他参与了系列农副产品的购销,从一宗宗到成批成批的大买卖,十年间,张仿成积蓄起了父辈们做梦都不敢想象的属于自己的600万元。“成儿有了这么多钱,该坐享清福了吧!”邻里乡亲们背后议论纷纷。600万元,对出身清苦的张仿成来说,就是吃利息,这一辈子也足矣,可这不是张仿成的性格。从1992年起,他先后投资创办了天门市成龙搏击武术学校等多个实体。为了拓展自己的事业空间,他把企业从农村搬到了小集镇上。由于他经营有方,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因此引起同行的嫉妒。有一次,集上一同行,组织6个人借此围攻殴打他,一个残疾人,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被打得鼻青脸肿。他立即向当地派出所报了案,好心的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到集镇上为他评理,派出所为他讨回了公道,这使得他好生感动。
历经十年推销恶梦
扎根鄂西北终获成功
赵放军一来到这个世上就啼哭不止,不吃不喝一个多月,就要没气的时候,来了一个医生找到了病根,他的两腿间长了一个肿瘤,后来肿瘤治好了,但一条腿缩了筋,成了残疾人。算命先生说赵放军的命太硬,如果不破相就养不活,所以父母也就信了命,没想过去医治。直到成年了,去大医院检查才知道腿短的原因是髋关节脱位,但早已错过了治疗的有效时机。
1985年,参加高考后的赵放军因体检不合格被挡在大学校门外,他来到了乡镇企业,领了一张介绍信,干起了推销员的工作。为了节省开支,他从不住旅店,常常是白天跑业务,晚上乘火车。因为走的很匆忙,很少能买到坐票,困了,就钻到别人的座位底下,铺张报纸睡下。十年时间,赵放军跑遍了全国200多个城市,走访了上万家的机械制造企业,遭遇了无数的白眼和轻蔑。到1995年,他的欠债达到了10万元,在家乡无法呆下去了。
十年的推销生活犹如一场恶梦。赵放军来到湖北襄樊,转做机床配件和五金工具生意。他改变原来上门推销的模式,广发商业信函,邀请客户座谈,举办产品订货会,反客为主,将被动推销变为主动营销,很快赢得了客户的尊重和信任。三年时间,鄂西北地区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都与赵放军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到1998年,赵放军还清了所有欠债,还积攒下了100万元。他经常接到非标配件和工装夹具,外协给别的企业做,却常常误了交货期,质量也没保证,服务态度又不好,还价格昂贵。吃了几次亏以后,赵放军决定自己生产。刚好襄樊有家重型机械厂的工模具公司经营困难,赵放军看好那家公司1000多万元的进口设备和良好的厂区环境,于是跟那家公司签了五年的承包合同,开始真正与机械制造结缘。
可不曾想到赵放军却掉入了那家公司精心设计的一个陷阱,用了一年半时间,赵放军投入了所有的资金来启动进口设备机床和大维修通用设备,全面恢复了生产能力,正当经营出现了生机的时候,他们却强横地以停电、锁大门、不许工人干活等卑劣手段逼赵放军退出,威胁赵放军的人生安全,使赵放军的100万元打了水漂。但他诚实守信,以人为本,赢得了员工的信任,所以赵放军离开这家企业时,所有的技术尖子都跟了过来,而且大家集资了20万元,买了一批旧设备。在大家的努力下,企业很快就走出了困境,当年就实现了50万元的盈利。
“西部兔王”靠10只兔子起家
发展规模如今已名列三甲
1982年的那场篮球赛,让幸奠彬至今想来仍是一场噩梦,将他的大学梦、参军梦……通通化为乌有,一年不能下地、两年不能出门的日子让他感受到人生的失意。当他蹒跚着一只脚站起来的时候,他看到的是邻里亲友惋惜、悲怜的目光。可是生性好强、执拗的幸奠彬已经明白,只要站起来了就一定能活出个人样。
1986年,江浙一带长毛兔养殖开始普及,内地外出打工渐成风气,幸奠彬拖着一只残腿开始到江浙一带打工,在别人的同情和惋惜中,他艰难地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尽管是勇敢的,但更多的是艰辛和痛苦。也就是在这里,当别人满足于较高的薪酬时,他将目光锁定到长毛免的养殖上,他以一双特定的目光,敏感地感觉,这可能是他后半生的事业。别人争着进城做工,他反而跑到乡下喂兔。这年春节,他用养兔的全部工资3000元换了10只种兔回家过年了。
两年后的利川市建南镇,发展长毛兔养殖已经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幸奠彬也忙起来了。他不单是本地最大的养殖户,还要义务为他发展起来的养兔户进行技术指导,治病、配种、剪毛、卖毛……大家都争着找他拿主意,同时也让他打起了购销兔毛的主意。
从1989年幸奠彬经营兔毛生意开始,幸奠彬拖着一条残疾的腿跑遍了利川周边养殖长毛兔的七八个县,那时每天早上他带着一把剪子、一条口袋出门的梦想也就是能收到3-50斤兔毛赚钱养家糊口。正是这一段经历为他1997年成立利川市乐福畜产有限公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年养兔、剪毛、收毛的辛劳换得了乡里乡亲的信任、佩服和夸赞。到2008年末,幸奠彬的公司已经连续七年被评为恩施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经营规模进入全国同行业前三位。公司所在的利川市建南镇也被誉为“楚天长毛兔第一镇”,长毛兔产业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幸奠彬也被大家称为“西部兔王”,在湖北省西南隅的利川市、在重庆市的万州、石柱、云阳、开县等地区提起他,几乎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