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老人50载痴迷发明
2009-07-15

低保老人50载痴迷发明 手持专利苦寻合作者

文章来源:新华网 | 时间:2009年07月15日

年过七旬的银川老人昝福义,50年来痴迷发明创造。目前拥有两项国际先进专利技术,却因没有资金和条件,技术难以转化并产生效益而愁眉不展。7月10日记者了解到,类似现象正暴露着我国专利技术体系缺乏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软肋。

出生于1938年的昝福义,曾是被誉为炮兵"大脑"的计算兵,在军校深入学习了声光测量及无线通讯技术。1958年,我军炮击金门战役中,作为炮兵技师的他在福建前沿阵地表现突出,为防范敌方监听而改进了我军指挥电台。服役期满后,昝福义被部队直接推荐进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进行相关重要技术的研究。后来因历史问题,昝福义回到老家吉林省通榆县。此后,他自己研制发明了远红外自控电热水瓶、自控灭箘箱等许多民用品,在当地热销。上世纪80年代末,昝福义携全家来到妻子老家宁夏并入户贺兰,他先后在贺兰金贵修造厂和玉泉营农场任工程师。并自主研制了一种有机合成电解槽以及电解法生产对氨基苯酚的工业化方法,这两种创新如果应用于生产药品、橡胶、染料等生产工艺中,在国内甚至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但由于缺乏资金和设备,这两项技术无法转化为现实效益。离开玉泉营农场后,昝福义将这两项技术向国家申请了专利,2004年和2006年,他获得了这两项技术的国家专利证书。由于多年积蓄都用于发明创造,此时又无其他收入,昝福义无力投资使专利转化为成果。儿子去世多年,妻女远在他乡,目前,昝福义孤独一人靠低保勉强度日。

自治区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处马处长说,我国发明专利审查的标准是国际标准,所以说,昝福义的电解法生产对氨基苯酚的工业化方法这项发明专利,在当时属于世界先进技术。对于昝福义面临的困境,"这是我国专利技术转化体系中一直存在的问题。"马处长分析说,现在整个技术创新运行体系,不足以支持非职务发明人,通过技术转让、交易、许可这些方式实现技术实施产业化,产生效益。目前国外普遍的做法是,将停留在纸面上的技术方案,通过技术转移的中介机构,来帮助发明人寻求投资、转化并承担风险,在形成产品之后让更多的投资方认可、销售形成产业化,但我国一直缺乏这样的技术转移机构。目前,自治区政府相关部门已搭建了一些类似于中介机构的平台,提供交易市场,让有承担风险能力的投资人或企业家,从中选择比较好的技术,进行投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