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4 08:34:48 来源:新华日报
走过一段废弃的铁轨,穿过一片棚户区,“火炉”南京炎热的中午,记者在中央门北东门前街的小旅社里找到了陈余春。
这个因为献血最多而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的人,十几年来“漂”过小半个中国;这个辛苦奔波的人,在打工的各个城市无偿献血累计5.4万毫升,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换了十遍。他还曾经捐过一次骨髓给白血病患者。
陈余春是灌云县伊山镇彭洼村农民。第一次献血,是在徐州打工时。一九九七年五月,他正好三十周岁。“在街头听到无偿献血的宣传,就去了,第一次献了四百毫升。”陈余春说,“十几年,也就这样过下来了。很自然,无偿献血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回头看看,自己也觉得不容易,不是说献血不容易,一两年做好事、三四年做好事容易,坚持十几年不容易,但是我坚持下来了。”
一九九八年到一九九九年,陈余春到东海打工,在宾馆里做水电维修工。宾馆里“水电不会天天坏”,工作相对清闲,他不仅献血,还做了两年的义工。“那时献血是在县城的市民广场支帐篷,每天早晚用三轮车‘哐当哐当’帮血站拉帐篷,有时候晚上住在帐篷里帮着看守。”——回忆往事,四十二岁的陈余春脸上泛起兴奋的神采。
二〇〇三年非典时期,一名台湾同胞捐髓救了苏州白血病女孩陈霞,这个故事被拍成电视广为流传。当时在苏州打工的陈余春看了很受感动:“我为什么不能参与到这个献爱心的队伍中来呢?”看完电视的第二天,他主动走进苏州市血液中心,报名成为一名骨髓捐献志愿者,并在中华骨髓库中留了自己的血样。
二〇〇五年一月,江苏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找到陈余春,说他的骨髓和一名十六岁的上海女孩配型成功,同年1月24日,他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献出了一百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当天,这宝贵的救命骨髓就输入这名上海患者体内。
从木工到水电工,再到网络公司的施工人员,陈余春最近几年稳定在南京博森科技有限公司打工。公司在全国各地揽取实验室配套工程,陈余春也就跟着工程全国跑。
今年五月,为挽救北京的一个年轻的白血病患者,中华骨髓库在九十多万人的血样中比选,陈余春再次跟患者配型成功。当时陈余春正在福州施工,“一个志愿者将两次捐献骨髓”,此举被称作“福建全省首例”,全国也很少见。
“现在,公司在新疆阿克苏揽到工程,派我去放线。我很快要回来的。我正在等通知,准备第二次抽造血干细胞。”见到记者,陈余春平静地说,“给别人希望,哪怕只有一点点。大家都伸出一把手来,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