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季羡林任继愈两位老人学做人
2009-07-14

向季羡林、任继愈两位老人学做人

2009年07月14日 08:11:08  来源:科学时报

7月11日,任继愈、季羡林两位著名学者驾鹤西去。两位老人的离去,是学术界的重大损失,我们表示沉痛哀悼。    

两位先生去世后,诸多媒体都用“国学大师”之类的字眼作了大篇幅报道,似乎不加诸这样的字眼,就不能突出这两位老人的重要性。而对这两位老人来讲,其学术地位可能真的只能用“大师”来形容,但他们本人却早已拒绝了这样的字眼。季羡林曾经专门撰文说,要摘掉三顶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机构都把“大师”之类的称号加到两位老人身上。在北大校方公布的季羡林先生的讣告里,就避免了“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字眼,算是对老人这一愿望的朴素回应。    

    普通人未必都能了解高深的学问,也很难对两位老人“大师”级的学术成就作出评价;大家真正被两位老人感动的,其实是他们树立的做人榜样。有很多流传甚广的故事,我们不妨随便举上几例。    

    当年有一位北大新生,刚到校园有急事,便把行李交给路边遇到的一位老头看管。等到他办完事已日薄西山,却看见那个老头还待在原地,替他看着行李。直到开校会,这位学生才从主席台上发现,那个替他看行李的老头,竟是当年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    

    任继愈先生则这样评价自己:如果没有社会的培养,就没有个人的成才。我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不能把功劳记在我自己的名下。我四十多岁的时候编《中国哲学史》,当时恰好找到我,如果找到别人,也一样能编出来。如果我就此忘乎所以,以为我就是了不起的哲学家了,这和我的实际情况不符。    

    从这些简单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两位老人的朴素、平易、真实以及坦率,他们热爱自己的本色,努力做一名“普通人”。他们没有因为学问做得很好,就把自己从普通人中独立出来,对各种“光环”的拒绝就是明证。    

    相比于这两位老人的淡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更多的是对各种头衔的追逐和对诚信的漠视。事实上,在各种光环之下,这些人非但在学问上和两位老人相去甚远,在做人上高下立判,就是在内心里,他们有两位老人的宁静和坦荡么?    

    两位老人辞世时,都已90多岁,他们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成就了一个大写的人。该向他们学习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