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备战广东省残运会的我市残疾运动健将 2009-7-13 9:53:23 江门日报 艰苦的训练,艰辛的汗水。我们相信,他们的汗水不会白流。 13岁的周慧雯年龄最小,但她吃苦的精神不小。 对于残疾队员来说,交流和沟通很困难,有时声嘶力竭,手舞足蹈也没有表达清楚要说的内容。 主力队员伦协能也是个聋人,教练何志威指导他训练颇为费劲,何教练还是反复仔细地进行指导。 陈文力坐在轮椅上打乒乓球,上半身累得腰酸背痛,背上拔火罐的痕迹赫然入目。 肢残人与聋人一起训练,最大的困难就是沟通,当用手语还是无法表达时,就只能借助笔了。 教聋人打乒乓球,对于教练来说都是一道难题,乒乓球教练何志威也是个没有手腕的残疾人,他知道他们的难处,不厌其烦地,一招一式地指导聋人运动员们进行练习。 羽毛球运动员李如安在拼命训练。 34℃-36℃-40℃…… 甘化员工羽毛球、乒乓球场馆内的温度不断上升,在此备战第六届省残运会的市残疾人羽毛球、乒乓球代表队的队员们仍坚持着艰苦的训练。 “好热啊,球场内就像一个火锅。”羽毛球运动员李如安赤祼上身打完一局已经是浑身汗水,从头湿到脚。他说:“这么热的天气,训练场没有空调又没有风扇,真是热得要命,我每天不知要流多少斤汗。为了在省运会夺得好成绩,几辛苦都要顶硬上了。”他来自新会,现在读电大,左手生来就没有手掌,拾球、发球、接球、救球、杀球全靠右手,虽然要比常人付出更多艰辛,但他仍坚持苦练。 刚刚读完小学的13岁女孩周慧雯,来自蓬江区棠下镇。尽管汗水湿透了全身,累得喘不过气来,她仍咬着牙按教练的要求坚持练。她对记者说: “我很不幸,一出生就没有左手掌,成了残疾人。”她说:“我原来是练乒乓球的,后来转练羽毛球。在这里训练,简直是炼狱,每天训练完,全身都像散了架似的。在家里有妈妈帮洗衣服,在这里,练到很晚了还要自己洗衣服,真是累!” 来自鹤山址山的伦协能是乒乓球队主力队员,教练每天都给他加压,因为他是个聋人,教练说什么他都听不到,指导他只能打手势或写字。他特别能吃苦,每天训练都赤膊上阵,汗流夹背。从训练的强度及其表情可以看出,他练得很苦,但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是个有奋斗目标的人,所以不怕捱苦,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我会竭尽全力,争取优异成绩。” 陈文力是一名轮椅乒乓球手。他戴着一副眼镜,有点帅气,如果不是坐在轮椅上,谁也不相信他是一名残疾人。他来自江海区外海街,2003年高考完后,他的左脚因车祸而截肢。他说: “北京残奥会冠军李汉华是我电大的同学,他超越梦想的精神激励着我,我要挑战自我,为家乡争光。” 全职教练张颖在接受采访时说:“带这样的队伍确实不容易,我刚接手时沟通就麻烦,其中有几个是聋子,讲他们听不到,打手语他们不明白,唯有通过写字来表达,但这样传达训练意图慢,急也没用。”问他为何这样赶时间训练,他说:“因为明年在惠州举行的第六届省残运会羽毛球和乒乓球赛提前至7月21日进行,市残联挑选了4个聋人、4个肢残人共8名运动员,从5月19日开始集训。大家看到,比赛时间已经迫近,所以冒着酷暑也坚持训练。尽管他们的技术水平比不上正常人,但是他们的体育精神令人敬佩。” 乒乓球教练何志威本身也是个残疾人,没有右手掌的他陪队员练球时,只能把球拍绑在右手上,右手绑球拍位置又红又肿。他说:“不管队员水平如何,我们参加比赛就想夺名次,队员的想法跟我们一样,竭尽全力,艰苦备战。虽然沟通有点困难,但是反复多几次都能领会意图。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不怕吃苦,每天以拼搏的精神坚持训练。” 我们除了敬佩和感动,更多是祝福!我们相信,他们的汗水不会白流。 □ 图/文 本报记者 周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