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以宾:“孝道”永远是老人赡养的根本
发布时间:2009-07-09 来源: 荆楚网
《新文化报》报道:吉林通化市82岁的金老太自5年前双腿瘫痪后,除了上厕所鲜少下地。但几个月来,她却不惜数次爬行去法院上告,为的是向二儿子两口子索要那每月200元的赡养费。据查,二儿子周某并非没有赡养能力,“光是他个人账户存款就有近50万”,然而金老太仅收到一笔200元赡养费后便再没有消息。无奈,金老太只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由此联想到不久前《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翟玉和是一位多年关注孝道、践行孝道、弘扬孝道的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在他的策划和资助下,田景军等三名大学生历时两个月,对山东曲阜南辛镇43个村庄2000多个家庭中1186位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感慨:老人与儿女分居者占72.2%、三餐不饱者占5.6%、衣着破旧者占85%、生活必需品不全者占90%……结论是令人沮丧的:孝文化发祥地为何孝道不再。
关于“老有所养”,在人们内心一直蛰伏着一种深深的期望:一是政府承担起更多乃至全部的社会福利责任;二是养老方式逐步社会化,例如福利院、托老所等等。这的确是一大趋势,既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标志之一,也是中国社会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走向现代方式的必然。近闻中央财政每年将拿出275亿对农民养老进行补贴,或许会进一步加固人们的上述期望。然而在老人赡养问题上,精神、情感内涵永远大于物质内涵。即使在政府重视和养老制度完善后,老年人维持基本物质生存的条件得以解决,老人的晚年生活也无法脱离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规律。老人的精神、情感需求,永远不可能通过政府、社区得以满足,永远只能依赖于子女和家庭;“孝道”,永远是老人赡养、社会和谐的根本。
孝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百善孝为先”,孝乃一切优良品质的发源和根本。孝文化在大众意识形态中的淡出、孝道的部分失传,固然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嬗变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宣传和教育的失误。
自古以来,都是政府以及官员影响乃至主导着社会风尚。回顾历史,孝文化之所以绵延千年,首先应归功于官府作为,而在作为的背后,则是价值认同。早在汉代,“举孝廉”就成为了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即使到了清朝,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也就是说,对孝道的倡导,已经渗透到了当时社会运行的核心,已经渗透到整个意识形态体系的骨髓。时至今日,虽然“八荣八耻”也在大力倡导,虽然道德楷模也在评选,但“两张皮”现象依稀可见。倒是某些官员的贪图享乐、追求奢靡、匪气、流气以及网友们戏说的“官员性欲新动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风尚。
若想唤回“孝道”,还是需从社会权力、利益运行的核心之处、从社会意识形态的骨髓里边解决问题。而唤回“孝道”,可谓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以政府价值取向、官员示范作用的有力导向之下,首先需从青年做起、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