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4 07:06:12 来源:扬子晚报网
52岁的南通人张美英是个非常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平时身体很好,几乎没有头疼脑热。2007年突然出现头昏乏力,面色苍白,胸闷心慌,到南通当地医院做相关检查,发现她的血色素低,白细胞、血小板正常,中性粒细胞偏低。医生未能明确诊断是什么病,只能对症治疗,口服升血胶囊。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贫血症状有所改善,可是去年4月,她突然出现昏迷,被送到当地医院抢救。
以后半年时间她又昏迷两次,几乎隔几个月就要昏迷一次,每次都送到医院抢救。由于严重贫血,过去风风火火的她变得浑身软绵绵的,不能活动,只能躺在床上,还出现胸闷、心慌、气短,病情非常危重。血色素只有3克左右,到了危重极限,医生不得已靠输血和注射升红细胞针来维持,一年半时间输了16次血,注射升红针100多针。可是每次输过血,血色素就升上去一点,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从前。
去年12月张美英在家人陪伴下找到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孙雪梅,为了找到患者病根,孙雪梅主任仔细地观察病人血液标本,果然发现病人血液中有一群异常淋巴细胞,导致病人红细胞不能正常生长,出现持续贫血。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孙雪梅终于得出结论,该病人患的是“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这种病临床上发病率较低,非常罕见,由于其发病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误诊。这种病一旦明确诊断针对性治疗,疗效预后都较乐观。
经过半年治疗,患者病情恢复很快,血色素由3克上升至9克,再也不用输血。孙雪梅告诉记者,临床上贫血病人非常多。许多疾病都造成贫血,有些病人自认为多吃些补血食物,就能改善,实际上是个误区,如果已出现贫血,说明体内已存在某些病因,可能是血液流失,或红细胞生成障碍,专家建议出现贫血症状最好到血液专科做全面检查,尽早明确诊断,有的放矢治疗,对预后有很大的益处。 (冯瑶 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