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 黄牛叫卖真假“敬老卡”
2009-06-19 13:49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2008年8月1日起,本市地铁敬老卡专用闸机通道正式启用
(资料图片)摄影 方晟
□晚报记者 冯兰蔺见习记者 朱蒙雪 报道
“200元伪造1张,跟真的没什么两样,就是用起来麻烦点。 ”昨天,上海火车站地铁换乘处,一个身材干瘪的中年女子压低声音说。
她所要推销的是——在非高峰时段可无限次乘坐公交地铁的“敬老卡”,这是黄牛们的又一新“产品”。
在近日提交市政协的 “社情民意”中,民建委员吴瑾建议,今后,将原本给公交公司的财政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
现场:真卡缺货假卡200元
6月18日下午2点半左右,上海火车站地铁3、4号线换乘1号线必经的一条地下通道,走一个来回,听到的尽是如同复读机发出的声响——“发票要口伐、发票要口伐”。但是,先后询问了9个黄牛,答复都是:不做“敬老卡”生意。
正当记者准备离去,一个“单子”自动找上了门。 “要什么? ”一个长发、身穿蓝白横条纹T恤、牛仔裤的年轻女子径直走到记者面前,操着外地口音说。得知想要1张“敬老卡”,这个女子将记者领到了1名化浓妆、身材干瘪的中年女子面前。在谨慎地盘问一番后,中年女子开口说,自己以前收进过真的“敬老卡”,但“货源”不太好弄,于是便停了这项“业务”。
不过,她建议记者花200元办张假的“敬老卡”。她说,从外观上看,和真卡别无二致,但缺陷是公交车和地铁站的读卡机无法识别。即刷不出“敬老卡”的声音,使用中容易“穿帮”。
中年女子给出了降低上述风险的方案——假“敬老卡”有两种方式:一是“完全假”,即卡上的姓名、地址、照片都由她们瞎编。二是“部分真”,即取一张真卡作为“模板”,照着样子“克隆”一张一模一样的,这也是这个女子比较“推崇”的做法。
随后,她还耐心地教记者使用方法:两人同时进出地铁闸机,持假“敬老卡”者紧贴前1人,即使被地铁工作人员发现,也只要出示假卡,蛮横地来一句“我又不是没有卡”,大多数情况下都可蒙混过关。
还有一种真假卡互换的“招数”。即把家中老人的真卡作为模板,制作一张几可乱真的假卡,随后晚辈用真卡,而把假卡给老人用,“老人刷假的刷不出声音,就说卡坏了。谁会跟七老八十的人计较啊!”中年女子很有经验地说。
“200元1张敬老卡,地铁公交随便乘,还是很划算的呀!”中年女子说。
6月17日下午1点左右,地铁1号线汉中路站的公交卡退卡窗口前,一个身着紫色上衣、蓝色牛仔裤的女子说能弄到真的 “敬老卡”。 “一口价100元一张,乘地铁不要太实惠哦! ”她说。不过,这个女黄牛说,眼下身边“没货”,让记者留下联系方式,一到货就通知。
调查:谁在滥用“老人卡”
在近日提交的一份 “社情民意”中,民建委员吴瑾分析了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正是持“敬老卡”者在非高峰时段可无限次乘坐公交车和地铁这一特点产生了另类“商机”。
她说,某些黄牛专向高龄或因健康原因极少出行的老年人或其亲属收购“敬老卡”,再转手倒卖出去以获取差价。一些快递公司为降低快递员的出行成本,也会到黄牛手中购买“敬老卡”。
吴瑾说,“敬老卡”这一举措体现出一个和谐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与关怀,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影响了政策善意的释放。例如,一些久病卧床、出行不便的老年人,常把“敬老卡”借给家人、朋友使用,有的甚至有偿转让给他人。由于一些地铁出入闸机无人监督,刷卡机也无法辨认年龄,因此冒用、滥用现象出现。“如果监管力度跟不上,这种冒用、滥用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将是对社会公共资源和政府财政资源的极大浪费。 ”吴瑾说。
建议: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
吴瑾建议,无限次免费使用“敬老卡”这一操作流程本身是值得商榷的,再加上监管环节出现纰漏,滥用、冒用、倒卖“敬老卡”等现象屡禁不止。
她认为,对“敬老卡”持有人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实行大幅度的优惠,而不是如今这样完全免费,将有利于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现在我们乘坐公交车一般为2元票价,一定时间内换乘有优惠,我建议可以在此基础上再给予70岁以上持有‘敬老卡’的老年人更优惠的价格政策。 ”吴瑾说。
吴瑾还建议,改进现行的公交“敬老卡”的补贴发放模式。根据现行的补贴方法模式,政府根据“敬老卡”的刷卡次数给予公交公司相应财政补贴,改为每月直接向“敬老卡”账户内打入一定金额,也就是说,将原本发放给公交公司的财政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
相关部门提醒广大市民,公交“敬老卡”实行专卡专人专用,严禁伪造、涂改、转借和冒用,一经发现,将依照有关规定处理,违法情节严重的,将由相关部门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