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视对考生的心理救济
2009-06-17

2009-06-17 08:02:00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王石川

  高考结束了,在旁人看来,考生和家长都应该松了一口气,但我发现,不少考生和家长却陷入了考后焦虑——很多考生和家长的心理压力非但没有消失,还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突发性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有悔恨心态,有失落心态,有攀比心态。

  在当下,高考热虽已降温,但仍具有强烈隐喻性,一定程度而言,它的确是泾渭分明的分水岭,它承载着家长和学生的斑斓梦想,背负着整个社会的注视与喧哗,一路走来,考生莫不受到心灵和肉体的双重煎熬。

  随着高考的结束,应该说,一般考生能够自我调适心理,从容应对现实,平稳实现心理转型。但是,还有两类考生的心理走向值得关注,一是陷入狂欢,一是郁郁寡欢。前者陡然生发出挣脱樊笼、一朝得解放之感,再加上也许自我感觉考得不错,大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之快。应该说,高考结束,适当的放松并非不可,但放松不等于放纵,放纵过了头就难免酿发悲剧,读读近年来的媒体报道,教训可谓多矣。比如,聚餐时乐极生悲啤酒瓶炸爆眼睛;野餐时喝酒后游泳,不幸溺水;醉酒打架斗殴,造成伤亡……

  郁郁寡欢者则是因为对高考发挥不甚满意,本以为胜券在握,孰料失误频繁,理想与现实落差太大。华丽的梦想就要破碎,愧对父母的殷切期待,也无法向对自己寄予厚望的老师交代,还倍感难以面对世人的挑剔目光,于是愤懑之至,恨恨不已,哀叹连连。如果该考生心理素质本来就差,又得不到及时的调适,或者找不到释放的出口,难免会走上极端。这样的悲剧已经不少,让人唏嘘。

  因此,对考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是必须的。多年来,对考生进行心理干预一直为人不屑或者认为无关紧要而受忽视,殊不知,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虽有下降,但仍有千万人之多。想想看,这是多么庞大的群体,高考结束后,必然有人欢喜有人忧,可以说从高考结束的那一天起,考生就进入了心理问题高发期,高考结束后的危情远比高考前更严重,如果不进行人性化的心理救济,就难免酿发悲剧,之前已有无数事实给予了佐证。对此,心理专家建议,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心理修复和心理干预,家长和老师应负起责任,切莫不以为意,敷衍塞责。比如,不能仅仅简单地劝告孩子,高考不是人生全部,只是起点,而应运用深入的心理启导手段,让孩子入耳入心,这是老师和家长必须正视的新课题。

  同时,还有一种情况需要重视,随着高考分数的次第公布,接踵而至的必然是无以复加的商业化侵袭,比如爆炒状元,比如拿考生大做文章,种种浮躁而商业化的手段令人不胜其烦。也许,对于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状元来说,受到商家追捧无可厚非,但是对那些名落孙山的学子呢?不啻于心理折磨吧。

  总之,切莫淡化后高考时代对考生的心理救济。莫等悲剧发生了才幡然醒悟、后悔不迭,也别让悲剧一再重复,否则,这是对年轻考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生命的轻贱。(作者系博主)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