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缘何屡生“侥幸心理”?
2009-06-16

2009年06月16日14:2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原重庆邮政涪陵片区局副局长兼重庆市南川区邮政局局长刘善文,在忏悔自己的犯罪行为时,表示侥幸心理是自己犯罪的根本原因。认为一方面“小金库”是小范围的人才知道,自己又是以拜年送礼这一堂正之言蒙骗财务人员,大家都不会怀疑自己会贪污这个钱;另一方面上级主管机关不知道局里有“小金库”。殊不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6月16日 《检察日报》)

  又是“侥幸心理”惹的祸。大凡贪官东窗事发,在反思和忏悔自己的堕落轨迹时,总声称抱有“侥幸心理”,这似乎已成了落马贪官的一种说词。对此,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一种避实就虚的狡辨而已。其实,贪官的“侥幸”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深思和警示的真问题。

  俗话说,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的本质具有趋利性和自私性,而当监督一旦处于真空,权力就会出现滥用、乱用和寻租现象,这已是不可质疑的事实。

  由此,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官员,特别是单位的“一把手”,在监督机制脆弱不健全的情况下,往往身处监督的边缘地带,“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因而,当其抵挡不住权力的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时,就会滋生那种人不知、鬼不觉的“侥幸心理”,认为监督的触角不会“伤”及自己,以致于在犯罪的泥潭中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曾有腐败官员在庭审中这样感慨:反腐败就如同“隔壁扔砖头,砸着谁算谁”,将自己的腐败怨于运气不好。虽然贪官的执迷不悟让人发笑、可悲。但其揭示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这就是反腐败监督机制的种种漏洞。事实上,正是监督机制的滞后和不健全,使得某些人胆大妄为、肆无忌惮。

  尽管我们常用“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来警示掌权者,但“腐败官员10年不倒”、“财政局长5年输公款800万”等等事实,又说明了对权力的监督并非及时跟进、全方位覆盖,存在着令人担忧的薄弱环节和缺口。只有让薄弱环节变得厚实起来,将缺口坚决堵住,伸手肯定会被捉,官员就不敢心怀“侥幸”。

  而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完善制度。用制度保障监督的目光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保障权力阳光运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