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和谐测试的结果是“不测而喻”
2009-06-03

新华报业网  2009-06-03 11:12:01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和谐项目组首次开发出用于测量我国民众心理和谐状况的测量工具。6月1日广州启动了“广东省民众心理和谐评估与建设”项目,将对广东民众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测。(6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


       民众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和谐测试能测出什么结果,其实是“不测而喻”——如果说和谐离不开公平,和谐的前提是公平,那么看看我们周围的“公平含量”,就不难明白,和谐于我们,恰可以用一句话形容:任重道远。记得有外来务工人员阐述对和谐的理解时说:打工有基本保障。此话质朴无华,却又言简意赅,说出了和谐本质层面的东西。

       和谐作为人的感受,并不只是指兜里的钱多了一些;许多事实已反复告诉我们,人们的“和谐感”未必一定会随物质的改善而提高。比如农民工,打工挣的钞票显然比在老家农村种地时要多得多,然而事实上他们的“和谐感”并不多。城市没有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合法权益受侵犯时几乎没有同雇主抗衡的能力,农民工在城市中被视为另类,城里人在他们面前演绎的强者心态对弱势群体的居高凌下,已成为笼罩在农民工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这种背景下,农民工又会有多少“和谐感”?

       不仅农民工,即使是城市居民也有类似的感受。北京市曾在市民中作了一个有关和谐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半数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社会在收入、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存在不公平。这些不公平影响到了他们的“和谐感”。由此可见,作为一种高度的或极其强烈的生活满意状态,“和谐感”除了物质层面的影响,还有更深刻的背景,这就是公平,能够平等地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在资本值钱,劳动力不值钱;资本强势,劳动力弱势的状况下,不会有“和谐感”;垄断行业即使是懒汉也可以肥得富油,而在其它较之于垄断行业更辛苦、劳动强度更大的行业,纵然是劳模也照样多劳少得,在命运决定收入的状况下,不会有“和谐感”;通过教育、就业、个人努力等正常渠道向“上”流动,是弱势群体心中的梦想,然而当德才兼备不及一个“好爸爸”,当起点不公成为了难以逾越的鸿沟,也不会有“和谐感”……

        广州推出结果是“不测而喻”的心理和谐测试,与其说是要对已有的城市和谐程度进行静态的描述,不如说民众对“和谐感”的感受会明白无误传递一个诉求:提高公众的“和谐感”,要更注重社会公平。有议论希望,对民众心理和谐状况的评估,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为了消除那些影响和谐的因素。如果无助于此,那么耗费很多人力、物力开展“和谐测量”,也只能说是逢场作戏了。      奚旭初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