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之死:留遗书称曾两次被强奸
2007-01-23

2007年01月23日01:05

来源:生活新报   大四女生跳下宿舍

  留遗书称曾两次被强奸

  2006年12月13日下午5时,昆明一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四女生高淇(化名)从7楼的宿舍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22岁零7天的生命。青春的瞬间消逝引来无数叹息和惋惜。
 
 
 
这名已经报考中科院研究生的女孩子,在给父母的遗书中,诉说自己两次遭到强奸,“我没有办法承受身心上受到的玷污,我走了”。

  “她没跨过这个沟”

   在老师眼中,来自山东武城县农村的高淇是个善良朴实的好学生。一名相熟的同学回忆说,高淇学习十分刻苦,立志考中科院研究生,每天去图书馆复习备考。此前没有见过她与别的男生交往。她的突然离去让周围的人都一时难以接受。

   由于“强奸”情节的证据有限,警方暂时未予立案。学校通过走访调查,认为高淇与该男生是恋爱关系。学校有关负责人认为,这个悲剧是高淇的情感因素导致的,“她没有跨过这个沟”。

   有知情人分析说,两人可能陷入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中,就算第一次确实是该男生以暴力胁迫高淇就范,而她出于种种考虑没有报警;但第二次高淇再去他的宿舍,就说明她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可以确定的是,高淇发现自己怀孕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也没有告诉第三个人。

   高母李风芹后来回忆,大约去年11月时,高淇好几次在电话中哭着说想家,追问下却什么也不肯说。让这位母亲后悔不已的是,她当时并没有多个心眼向学校反映女儿的反常表现。

   直到去年12月12日,该男生不得已下向学校报告。在这之前,老师和同学都以为高淇的情绪异常不过是考研压力太大所致。

   校方说,在给高淇做思想工作时,高淇表示能够处理好自己的问题,“但是她后来情感上出现了反复和波动。”

   “现在大学生都可以结婚,谈恋爱学校怎么干涉?”校方负责人说,学校只能在教育、管理方面尽到最大的努力,开设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恋爱婚姻等方面的讲座和咨询,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她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悲剧。”

  追问校园性教育

  “是什么使她选择用最不理智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高淇之死令人扼腕叹息。有人说,如此传统、狭隘的“贞节观”似与日渐开放和多元的校园氛围格格不入。还有人认为,在面对性侵犯、意外怀孕时,高淇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危机处理意识之弱,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

   抛去关于“强奸”的是非争议,更多的人开始向近乎瘫痪的大学性教育和心理教育追问。

   云南省健康教育所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高级心理咨询师赵白帆分析说:“从高淇的遗书和给老师的信中,可以看出她对性的认识趋于保守,认为‘逾越了界限就是肮脏的、受辱的’。”

   这种观念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家庭环境和从小接受的教育,“高淇出身农村,也许传统贞节观念在她的心中根深蒂固”。

   但是,上了3年大学后,她仍然沿用这么简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性教育的缺失。

   “我们现有的性教育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德育说教、政治工作之类的模式。”长期关注青少年性教育的赵白帆深感在高校推行真正的性教育仍有很大障碍。

   有一次,昆明一所大学医学院欲邀请她去学校做一个性教育的讲座,商谈下却发现双方对“性教育”的理解完全相左。校方想告诫学生“不可以有逾矩行为”,而赵白帆却希望现场演示如何使用安全套,医学院院长大惊失色,最终未能成行。

   这种欲语还休、遮遮掩掩的“性教育”强调从伦理道德层面训诫学生“不可以”,却不告诉学生如何防范危险,如何减少伤害。因此,一个既成的恶果就是,第一次被胁迫发生性关系后,也许出于害怕或羞耻,高淇没有报警;而当她发现自己怀孕后,却不懂得及时处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