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险峰 《中国青年报》记者 彭冰
眼含热泪送锦旗的、如梦方醒来报案的、隔三岔五就来询问案件进展情况的……进入2007年以来,长春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办公室人来人往,一批又一批学生家长的身影不断。
2006年12月29日,长春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在北京将公安部A级逃犯、吉林省龙凤阳光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凤公司)经理张泽柱抓获。至此,骗了近600名家长3500万元的长春“10·28”特大招生诈骗案主要犯罪嫌疑人已全部落网。
百名被骗学生集体到高校报到,特大诈骗案浮出水面
2006年10月28日下午,长春、农安、德惠等地的100余名学生,手持长春税务学院学生缴费卡,在家长护送下,到该校报到。浩浩荡荡的报到队伍,让学校吓了一跳:本校招生工作早已结束,又从哪儿冒出来这么多“新生”?看过孩子们手中统一制式的缴费卡,校方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全是假的!
家长队伍骚动起来。“怎么回事?不是通知拿缴费卡来报到吗?”“卡是龙凤阳光教育咨询公司发的,找他们去!”原本互不相识的家长们,面面相觑。
此前,他们中绝大多数并不知道什么龙凤公司,都是各自“花钱找人,把孩子办到这个学院的”。急着一问究竟的家长们,转而奔向龙凤公司。然而,此时该处只剩一名工作人员和几张破桌烂椅,公司经理张泽柱早不知去向。
当天,长春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办公室被报案的家长们围了个水泄不通。二中队队长王喜军带领民警连夜接待报案群众,初步认定这是一起以办学为名诈骗群众钱财的特大合同诈骗案件。
以发展“下线”的方式疯狂敛财,大案震惊中央
接到群众报案后,长春市公安局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以经侦支队支队长徐为民为首的专案组,抽调50余名精干警力全面开展侦破工作。国务委员陈至立、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时任吉林省省长王珉相继对此案做出批示。
经过大量调查,案情很快摸清:2006年以来,长春无业青年孙靖国,伙同吉林省龙凤阳光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经理张泽柱、副经理刘焕杰等人,在社会上大肆宣称,能通过在教育部、省招生办的熟人,以点招、扩招等方式,将高考低分或认为录取学校不理想的学生办入全国40余所高校。学校不同需缴纳不等费用,如大连某学院需16万元~18万元,东北某大学需18万元~20万元,北京某大学需14万元,长春某大学需7万元,长春某学院需6万元等。
为了增加可信度,他们还自己印制了加盖公章的协议。根据协议,龙凤公司为学生办理全国统招入学(录取)一事,并收取服务费用,如果未办成功,无条件全额退款给学生。
为扩大“业务量”,龙凤公司还发展了20多名中间人寻找“生源”,部分中间人又在各地市发展了所谓“下线”。他们谎称自身“有能量”,而对家长隐瞒“通过中介公司办事”的真相。这些中间人及下线,有的在教育领域工作多年,有的在当地是有名的“能人”,有的还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在公司报价基础上再分别加价5000元~5万元不等,从中牟利。多数家长通过“中间人”落入陷阱。
现已核实,所有被骗学生,至案发时,无一人办成入学。
策划者是21岁的无业游民
“能把学生办入全国40多所高校”,骗子的牛皮吹得天大。稍有点常识或理智的人,大概都能识破其谎言,起码会表示怀疑。但受骗家长当初都对此深信不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个别家长甚至直到现在仍把骗子的谎言当真,坚信“是招办出了事儿,才没办成”。
本案一号人物孙靖国,不过是年仅21岁的无业青年。据警方介绍,两年前,张泽柱将高考考了200多分的孙靖国办入北京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孙到校后颇不满意,不长时间便弃学。
本案另一主角张泽柱,曾推销过自行车,2001年与别人合作搞升学咨询,2005年成立了自己的龙凤公司,主营求学咨询与服务,但业务不多,利润微薄。就这样两个人策划操纵的一场骗局,竟能在近600人上当的情况下,维持4个月不破。
家长为孩子上学借高利贷
“真是傻得提不起来了……”长春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二中队办公室里,几位受骗家长唏嘘自怨,形容憔悴。因为上火,他们每人都拎着一大包刚买的中草药,一位家长甚至掩面哭泣:“钱没了,孩子也耽误了,现在连跳楼的心都有……”
据警方介绍,上当家长分布于吉林省内长春、四平、松原、通化、白城等6个地区,其中德惠、农安、九台几个县级市为“重灾区”。多数家长收入不高,为孩子的前途着想,有的家庭倾空多年积蓄,有的甚至不惜高息借款。德惠市一家长,同时为自家与亲戚家3个孩子张罗,一次性被骗30万元。
在警方收缴的一份“生源登记册”上记者看到,受骗学生高考成绩多在三四百分,也有少部分超过了当地普本线480分,甚至还有570分的高分。对于过线考生来说,他们本有机会通过正常录取程序进入大学,但现在只能复读。而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多年积蓄被骗,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精神状态令家长非常担忧。
据了解,由于接警后行动迅速,目前,警方已查扣、收缴赃款赃物折合600余万元。同时,在法律震慑下,一些“下线”迫于压力,已向被骗家长返还1400余万元。目前,警方仍在全力追缴,力争把群众的损失降至最低。 (中国青年报)
我们是这样上当的
记者 彭冰
德惠人张殿兴,55岁,是涉案“中间人”中的骨干。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曾在部队服役。据传,“几年来,他确实帮一些人把孩子办入了军校”,因此在当地群众眼中,并无什么正当职业的张殿兴却是个“能人”。
本案中,张殿兴共揽到“生源”59名,涉案金额560万元。
以下是两位家长自述的受骗经历。他们中的一个是张殿兴的同学,另一个是通过熟人认识了张殿兴。
同学把我们一步步骗得没有了退路
我与张殿兴是同学关系。
2006年高考前夕,听说张殿兴在历年高考中帮助一些考生通过军检办理入学,因此与省招办的人很熟,于是找他探讨:能否根据孩子的分数情况,帮助孩子进入更理想的学校?张当即满口答应,并说他直接对省招办,中间没有“二传”,肯定没问题。
张殿兴告诉我,教育部有相关文件,一些学校都有委培名额,分数可以适当降低,属于正常录取;还有一些学校,因为扩建校舍经费不足,相关上级部门同意收取部分议价生,用以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张殿兴承诺:这部分学生随着所办学校的批次同时录取,所学
我们问,如果孩子被不想去的学校录取了怎么办?张殿兴说,“是省招办直接操作,档案可以截住”。
我们对他的话信以为真,对办事渠道毫不怀疑。
高考分数出来后,孩子考了464分,我们找到张殿兴,他当即拿出一份可以办理的学校名单供我们选择,我们经斟酌选择了长春某大学。
2006年7月5日,张殿兴给我们打
7月7日上午,我们在张殿兴家中交钱。他说他的字写得不好,让我们自己写收条,然后他在收条上签了字。当时,他还拿出一个汇款清单给我们看,说他已经为不少学生找到了学校,我们看了一眼,那单子上大约近20笔款,每笔款额在5万元至17万元不等。
在正常录取过程中,我们孩子被某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录取,我们先后几次去张殿兴家,询问怎么处理?他都说,他办的事肯定没问题,让我们给光电信息学院发退档申请。于是我们按照他的意见办了,结果使孩子没了后路。
此后,我们无数次催促张殿兴:事情为什么总没结果?他今天说,“教育部督查组现在省招办还没走,省招办正在接待检查,录取的事要往后推一推……”明天说,“看见省招办主任了,四十多岁,挺年轻……”后天又说,“省招办主任调走了,新主任挺办实事,给我们开了会,让我们转告家长,尽管放心,
在此期间,为了稳住家长,张殿兴他们还故意安排了一些实际上毫无意义的事让家长们去奔波,比如,一会儿要孩子的准考证复印件,一会儿又要准考证的原件;一会儿要学生去县级以上的医院体检(考生高考前已进行过体检),一会儿又让家长24小时开机听信到学校报到……给我们制造了一种“正在运作”的假象。
张殿兴自始至终也没和我们说过有个什么“龙凤阳光教育咨询公司”,如今,事情败露后,他把罪责往“上线”身上一推,摇身一变成为“受骗者”,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作为有一定
我们错就错在太相信张殿兴了,是他一步一步把我们骗得没了退路,只能让他牵着鼻子走。
他骗我们去千里之外报到
通过中学同学,我认识了张殿兴。他具体是干什么工作的,我不清楚,只知道他当过兵,退伍后好像在酱菜厂干过一段时间。
第一次去他家,看他住平房,家里也没什么摆设,但他对我说,刘少奇儿子、彭珮云闺女都是他战友,而且他经常与省招办主任、副主任在一起吃饭,年年都办这种事。
我记得,按规定,好像复读生不能上军校,但张殿兴的儿子就是复读一年后上的军校。我家一个邻居的孩子,也曾是他帮忙给办到了宁波某校。而且,我儿子的一个同学,念高二时就被他办入了军校。因此,我对张殿兴的能力从来没有怀疑过。
2006年6月,高考分数出来后,我儿子考了474分,差几分没进普本线,但可以进一所独立学院。报志愿时,张殿兴对我说,大连海事、北京理工、长春大学、长春税务学院等他都能办。我们选择了大连海事,他说这所学校需交18万元。
我下岗,爱人也没正式工作,家里就靠卖种子挣点儿钱。看我们犹豫,张殿兴夫妇对我们起誓,说他们也有儿子,将来还想让儿子当官呢,要给儿子积德,不可能做损事儿。我想,天下哪有父母会随便用儿女前途起誓的?就相信了他们。
10余天的时间里,我们把亲戚朋友借遍,还高息贷了一些款,交上了这笔巨款。之后,我们回家等消息,张殿兴告诉我们,“不要自己到处打听,这种事都是暗箱操作,如果让人发觉,不但钱白花了,事也办不成了”。
10月14日,张殿兴终于通知我们带儿子去大连海事报到,他让我们直接到大连宾馆住下,称学校招办的刘老师会跟我们联系。我们欢天喜地去了大连,果然有个刘老师(诈骗团伙成员)找到宾馆。而且,17日那天,他还带我儿子又去做了一遍体检。
这之后,张殿兴仍让我们等,他说“系不对,要调系”。我们在宾馆等了10余天后,张殿兴让我们回家等。再后来,他又说,万一大连海事上不了,他就给联系别的学校,“不能耽误孩子”。
可10月25日后,我们就再找不着张殿兴了,他手机关机,家门挂锁。到这时,我仍没想到被骗,还以为张殿兴在外地给孩子联系上学的事儿呢。
高招人士拆穿骗局中的烟幕弹
本报记者 彭冰
招生诈骗形形色色,但利用家长对招生政策一知半解,故意曲解现行政策,甚至纯粹编造政策,是所有高招骗子的共同伎俩。他们往往会抛出“计划外指标”、“定向生”、“点招”、“议价生”、“自主招生”等一堆名词,弄得家长云里雾里,难辨真假。
诈骗分子常用的烟幕弹有哪些?相应的国家政策是怎样的?如何避免上当受骗?记者就此采访了吉林省部分高校的招办人士,请他们为家长指点迷津。
烟幕弹一:声称能弄到“计划外指标”,通过“人为操作”可入学。
政策解读:对于各省招生计划,国家有严格控制。省级招办必须按规定在网上公布招生计划,所有录取均须按招生计划进行,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或计划外指标。
高招实现网上远程录取后,各省(市)招办电脑程序自动按考生分数由高往低排序,并按照各高校招生章程规定的投档比例向高校传送电子档案。不够投档线的考生,不会进入电脑自动生成的生源数据库,电子档案也不可能传入学校。而对未经省级招办录取审核的考生,其入学资格或学籍将一律不予“追认”。
烟幕弹二:以手中有“定向生”计划为幌子,向家长索取定向费。
政策解读:国家出台定向生计划,目的是为艰苦行业、艰苦地区以及国防、军工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定向培养人才。定向招生,需由用人单位和有关高校签订就业协议,经批准列入当年的招生计划。
教育部对定向招生一直在加强管理力度,从2005年开始明确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一般不再安排定向招生。定向招生人数、降分幅度也有严格限制,同时规定不得收取所谓定向费。
烟幕弹三:自称受委托为学校招收“议价生”,家长通过向校方交“赞助费”,不够线考生可由高校“点名录取”。
政策解读:国家明令禁止高校点招,严禁一切通过招生进行收费的行为。同时,按照教育部门规定,任何高等学校不得委托“中介机构”和个人进行招生或收费交易,通过中介或违法违规方式录取的学生,将不予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这意味着学生拿不到国家承认的毕业文凭。
烟幕弹四:将“自主招生”解释为“自由招生”,渲染其间存在“黑幕”。
政策解读:自主招生是近年来国家为选拔拔尖创新人才而对招生制度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改革。2006年试点高校53所,均为部属院校。自主招生,不是高校自由招生,自主招生名额有严格控制,而且对考生有两条刚性要求:第一,考生须在高考前通过学校组织的测试;第二,必须参加高考,高考成绩须达到所在省重点分数线。
烟幕弹五:故意混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和普通高考的区别,家长花钱买到的不是普通高校录取通知书,学生往往入学后才发现上当。
政策解读:中国高等教育目前除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还有成人高考、远程网络教育、自考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其入学条件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必须经过国家统一的高考,并达到录取分数线。其他形式高等教育有可能宽进严出,甚至入学不须经过考试,而且,学生将来拿到的毕业证书也不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
“分数不够,号称拿多少钱就可以上正规大学,是不可能的事儿”,高校招办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要从各省级招办提供的正规渠道了解高校招生政策和程序,获取有关信息,切莫轻信传言与“许诺”。
高招骗子为何屡打不绝
高考前后,总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高招骗子。教育部门连年发出警示,家长却屡屡上当。为什么?2006年“10·28”特大诈骗案部分受害家长对记者说:“因为我们确实看到有人花钱被办入了高校。”
明明不符合条件,却寄
近1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时期,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制度的不健全、管理的滞后、监管的缺位等等。“机动名额”、“定向招生”、“自主招生”、“少数民族预科生”、“体育特长生”等部分招生录取
不容否认,这几年来,国家高招工作从招生计划的制定、上报,到执行、录取,再到审核、监督,程序设计越来越严密,运行机制越来越规范,加之高招阳光工程的实施,使招生环节的漏洞日益减少,工作透明度日益增加。不过,只要高等教育资源,尤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想方设法“钻政策空子”的投机者就不会消失。
对于国家有关部门来说,只有通过持续深入的高招改革,不断完善招生制度,加强科学管理,建立有效的招生人员约束机制、全面的信息披露机制,以及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才能更好地解决招生腐败问题,减少高招骗子的出现。
骗子的七大骗术
本报记者 彭冰2006年“10·28”案是长春警方遇到的第一起高招诈骗案。其实,就全国范围看,这些年,招生诈骗几乎年年发生,而作案手段多有雷同。结合“10·28”这一典型案件,警方层层剥茧,为大家戳穿了同类诈骗案中犯罪分子的主要骗术——
骗术一:四处吹嘘神通广大
自吹自擂,是所有招生诈骗分子必用的一招。
他们拐弯抹角编造与某某高层领导有关系,暗示自己手眼通天;宣称在教委、招办有熟人,关系如何如何铁,或者干脆自称为招办工作人员。
这些人伪装成“政策通”,异常热情地帮别人出谋划策,并虚构自己有“曾成功帮某某运作”的先例,在社会上广为散布,积极往自己身上揽事儿。不仅是自我吹嘘,而且团伙成员互相吹嘘。
骗术二:从外形上迷惑家长
很多家长上当,是因为涉案分子外形给他们留下了“不像骗子”的印象。一位家长形容中间人王峰(女)时说:“第一次见面,她穿一件灰毛衫,格呢裙,脚上一双软靴,脖系一条丝巾,言谈气质给人感觉都不错……”
40岁出头的张泽柱,面相斯文,戴一副眼镜,家长们都说他“像个老师”;而年仅21岁的主犯孙靖国,出入开130万元的陆虎
骗术三:借用传销手法
诈骗分子通过发展下线(或代理商)的方式,以高额利润诱惑,迅速扩展队伍,将狩猎之网越撒越大。
骗子还利用人们易于相信熟人的心理,像传销一样,通过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的介绍走到前台,使家长丧失警惕,跌入陷阱。
骗术四:吸纳
本案中,一些高校或教育领域从业者也被网罗进来。比如,有的中间人就是职高校长,有的是高校远程教育老师,还有的是地方教育局后勤工作人员,通过他们的职业身份招揽生源,易获得家长的信任,使诈骗更具专业性和欺骗性。
骗术五:承诺“办不成,退款”
骗子摸准了家长们的心理底线,特地为家长服下一颗定心丸,即承诺“办不成退款”。为使家长相信,龙凤公司还专门印制了包含此条款内容的统一格式《协议书》,与缴费者郑重签约。
骗术六:假戏“真”做
骗子们私刻
为拖延时间,本案中,诈骗团伙成员还装模作样带学生去体检、安排学生去报到,把假戏演得跟真的一样。部分家长和孩子,甚至三次被骗去
骗术七:让家长“失声”
骗子以“办这种事是暗箱操作,见不得人,见光死”为由,吓唬家长,避免家长去有关部门打听、核实,同时对家长与家长进行隔离,不让他们互相询问,以免家长有所警觉,令骗局穿帮。
本报长春1月21日电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