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0 09:29 来源:嘉兴在线新闻网
有一位老人,用七言叙事诗记录了自己从10岁到60岁的风雨历程。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这位老人李觉成的家中,看到了他自己创作的叙事诗的手稿。
出生于1949年10月的李觉成老人,对祖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去年底,李觉成老人上交了一份由他记录的其父亲口述的抗战历史,相隔数月,老人又在家中创作了一首自传体叙事长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这60年,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国成立60年来的变化,所以我把自己在这60年中经历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作为献给祖国六十大寿的礼物,同时也是给自己的礼物。”
记者再次来到目前李觉成老人居住的澉浦镇澉浦村的家里,看到了他视如珍宝的名叫“往事如云”的自传体七言叙事诗,上面密密麻麻而又工工整整的字迹,记载着他在海盐风雨坎坷的大半生。其中50首或长或短的诗,以时间为顺序,从1959年他10岁的时候一直记录到2009年,也就是他与祖国60岁生日的同一年。回首这60年,老人的回忆里有苦有甜,令他感触颇深的就是他住房条件的日益改善:
十九岁(一九六八年)
上山下乡似潮流,敲锣打鼓到刘庄。牛棚里面把身安,贫下中农教干活。
二十三岁(一九七二年)
政治空气渐温和,阶级斗争照常讲。上调回城没希望,修理地球一个样。
二十八岁(一九七七年)
上调回镇做搬运,每天每日装卸忙。汗流如浆拼命干,跳出农门当工人。
三十二岁(一九八一年)
妻子上调进县城,我和女儿来相送。县城里面安个家,早出晚归去干活。
四十七岁(一九九六年)
造房造屋太辛苦,没有经验学着做。半年过去新屋竣,从此高楼大厦蹲。
老人为记者指出了诗中这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几个节点可反映其住房条件改善的轨迹。他清晰地记得,1968年的时候,他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来到当时西塘桥的刘庄,开始长达9年的农村生活。“当时生活条件艰苦,住的是牛棚,与那些牛就是一墙之隔,闻得到牛粪臭,也听得到牛叫,经常睡不好觉。”
牛棚里住了4年后,李觉成虽然上调没成功,但是他不用再住牛棚,而是分到了两间竹子造的房子。“这房子当时是由国家造的,我只有使用权,但是比起牛棚来改善了许多。”
1977年,李觉成上调回镇当起了搬运工,每月工资50元,还与妻子一起住进了西塘桥镇的一幢老房子里。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李觉成的妻子在县城工作,他干脆就在县城租了套房子,每天骑着海狮牌自行车上班和回家,一家人其乐融融。1996年,已迁至澉浦镇数年的李觉成攒够了钱造房子,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里。
“住在这房子里已十多年了,虽然陈旧可是很有感情。在这里,我看着自己的大儿子结婚、小儿子上大学,心里很满足。”如今退休在家的李觉成老人,正在构思创作他的另一部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