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用诗记录50年的经历
2009-05-20

2009-05-20 09:29    来源:嘉兴在线新闻网

        有一位老人,用七言叙事诗记录了自己从10岁到60岁的风雨历程。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这位老人李觉成的家中,看到了他自己创作的叙事诗的手稿。

  出生于1949年10月的李觉成老人,对祖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去年底,李觉成老人上交了一份由他记录的其父亲口述的抗战历史,相隔数月,老人又在家中创作了一首自传体叙事长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这60年,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国成立60年来的变化,所以我把自己在这60年中经历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作为献给祖国六十大寿的礼物,同时也是给自己的礼物。”

  记者再次来到目前李觉成老人居住的澉浦镇澉浦村的家里,看到了他视如珍宝的名叫“往事如云”的自传体七言叙事诗,上面密密麻麻而又工工整整的字迹,记载着他在海盐风雨坎坷的大半生。其中50首或长或短的诗,以时间为顺序,从1959年他10岁的时候一直记录到2009年,也就是他与祖国60岁生日的同一年。回首这60年,老人的回忆里有苦有甜,令他感触颇深的就是他住房条件的日益改善:

  十九岁(一九六八年)

  上山下乡似潮流,敲锣打鼓到刘庄。牛棚里面把身安,贫下中农教干活。

  二十三岁(一九七二年)

  政治空气渐温和,阶级斗争照常讲。上调回城没希望,修理地球一个样。

  二十八岁(一九七七年)

  上调回镇做搬运,每天每日装卸忙。汗流如浆拼命干,跳出农门当工人。

  三十二岁(一九八一年)

  妻子上调进县城,我和女儿来相送。县城里面安个家,早出晚归去干活。

  四十七岁(一九九六年)

  造房造屋太辛苦,没有经验学着做。半年过去新屋竣,从此高楼大厦蹲。

  老人为记者指出了诗中这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几个节点可反映其住房条件改善的轨迹。他清晰地记得,1968年的时候,他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来到当时西塘桥的刘庄,开始长达9年的农村生活。“当时生活条件艰苦,住的是牛棚,与那些牛就是一墙之隔,闻得到牛粪臭,也听得到牛叫,经常睡不好觉。”

  牛棚里住了4年后,李觉成虽然上调没成功,但是他不用再住牛棚,而是分到了两间竹子造的房子。“这房子当时是由国家造的,我只有使用权,但是比起牛棚来改善了许多。”

  1977年,李觉成上调回镇当起了搬运工,每月工资50元,还与妻子一起住进了西塘桥镇的一幢老房子里。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李觉成的妻子在县城工作,他干脆就在县城租了套房子,每天骑着海狮牌自行车上班和回家,一家人其乐融融。1996年,已迁至澉浦镇数年的李觉成攒够了钱造房子,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里。

  “住在这房子里已十多年了,虽然陈旧可是很有感情。在这里,我看着自己的大儿子结婚、小儿子上大学,心里很满足。”如今退休在家的李觉成老人,正在构思创作他的另一部新作。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