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要会清理“情绪垃圾”
2009-05-15

2009-05-12 17:31:00 来源: 金羊网-羊城晚报(广州)

  中国留学生在异国他乡面对的压力,并非其稚嫩的肩膀所能承受。相当部分的留学生,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异国压力倍增挫败感

  有10多年业内经验的临床心理学家施鸣鹭女士指出,留学生普遍面临几个问题:异地文化背景的差异和语言障碍、中西方教育模式导致的学业压力,以及社会网络的断层等。

  英文不好的学生在与本地西人交流时,可能不自觉滋生自卑和被歧视感,潜意识中会选择回避,自信心和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如此陷入沟通的恶性循环。对于家境好的学生,从优越到自卑的心理落差尤其大,容易导致心理抑郁和自闭。

  学业方面,中国的被动受学和西方的自发求学差异性很大,令很多孩子无所适从,成绩不好也会令其产生挫败感。至于文化差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以和为贵”,对比较内向的学生而言,不满和积怨长期压抑在心中,若不懂得疏导和调适,迟早会以较为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很多学生“宅”而不出,沉迷网络和影碟,是一种回避现实的行为,转而在网络上寻找被肯定和满足感。在心理学上,他们退守内心的“安全地带”,也就越发难适应现实生活。

  “情绪垃圾”无处可倾

  中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萍女士则表示,实际上所有移民都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只不过是留学生心志相对更不成熟,反映更为明显而已。

  她指出,任何由心理健康导致的事件都与个人性格、所处环境和成为导火索的事件有关。越是懂事且家境贫寒的孩子,其精神包袱可能越重。这类人潜意识里害怕表达不满后会被人拒绝,多有自卑情绪。

  另外,她认为匮乏的社会支持系统导致留学生倾诉无门。很多学生痛苦但隐瞒父母,也不愿与友人和老师交谈。她强调,内心积压的“情绪垃圾”一定要倒出去,若“打碎银牙和血吞”,日积月累,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子女迷失父母难辞其咎

  徐萍指出,很多孩子来澳留学实际上是肩负着整个家庭发展方向的使命,而并非其自己初衷。特别是一些家境困难的家庭四下借贷送孩子出国,这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学生可能产生负罪感,认为亏欠父母太多。一位攻读会计的留学生在父母的影响下,以获得永居签证为实际目标,但她自身却抵触与数字打交道。这样的心态导致科目成绩一再不及格,家庭成为这名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

  施鸣鹭强调,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独生子女,很多人从小被家人呵护备至,生活一直在遵循父母的规划,在自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存在欠缺。这类孩子不懂得拒绝,也不知道如何平和地讲出自己的不满。

  专家指导留学生减压

  留学生应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生活作息上要讲求规律和计划;她建议学生们适当做运动,找寻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参与,让生活更充实起来;尽量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投入本地文化,参加如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在语言方面,留学生要放下面子,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主动与人沟通;对于意识到自己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多与人倾诉,或者心态坦然地寻求心理辅导,不要将这与心理“有病”相提并论,大学里多有这样的辅导中心。

  避免心理亚健康,要从出国前起开始心理建设。全面而正确地看待海外生活,并以客观的心态面对出国。在规划海外求学目标时要有长远的打算,但同时给自己留足后路,做好输的心理准备。她不建议整个家庭破釜沉舟地送子女出国;出国前还需找好过渡资源,不至于异国他乡初来乍到,心理最脆弱时便遇到棘手的困难,从而影响情绪;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对外向的学生来说,多交朋友非常重要,内向的学生可以考虑寻找相对温和的群体交往。她最后建议留学生把握明晰的“自我界线”,有技巧性地表达不满和拒绝,赢得尊敬和足够的心理缓冲空间,这点尤其重要。中国侨网

来源:网易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