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15日 09:28:41 来源: 重庆商报
忠县涂井乡敬老院,义务管理员李淑娥为老人洗脚
重庆商报讯 李淑娥是忠县涂井乡的一位普通农妇,1980年以来先后担任涂井乡原望江村妇女主任、友谊村老年协会会长,现为涂井乡敬老院义务管理员。今年62岁的李淑娥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10多名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李淑娥先后荣获2005年重庆市“十佳精彩女性”,并当选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被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7年9月,李淑娥被评为了重庆道德模范,她以行动,诠释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真谛。
义务照顾伤病老人
1988年,涂井乡望江村的何天兰老人不小心摔了一跤,从此卧病不起。何天兰的丈夫已去世多年,两个儿子远在新疆打工,家里无人照料。李淑娥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与她同吃同住了3个月。何婆婆胃口不好,她就为老人熬她最爱吃的红薯粥。老人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她就为老人接屎接尿,擦洗身子。在李淑娥悉心照料下,何天兰的病很快痊愈了。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李淑娥就开始了她的“义务”生活。
让敬老院“富”起来
2002年9月,李淑娥主动到乡敬老院承担起义务管理员的工作。初到敬老院,她看到的是垃圾遍地,嗅气熏天;走进厨房,除了盐、米、油,什么也没有。于是她决定让这些老人不再过这样的生活。李淑娥称,当时政府为每位老人发放的70元生活费是老人们各种费用的唯一来源,敬老院没有一寸土地,没有一分收入,怎么才能让老人们吃饱过好?她经过四处奔走,终于为敬老院争取到3亩荒地,开始在这里垦荒辟壤、播种施肥,2004年,敬老院收了1500多斤小麦,1600多斤玉米;她还养起了6头猪、8只羊,年收入达8000元。李淑娥把所有收入全部用于敬老院开销和发给老人们作零花钱。
爱心构筑一个“家”
现在,李淑娥把敬老院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经营,把院里的老人看作自己的亲人一样精心呵护。只要有空,李淑娥就陪着老人们拉家常,摆龙门阵;和老人们一道自编自演节目,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当老人之间偶有矛盾分歧,她反复谈心,耐心开导;当老人病了,她倍加关照,并自己掏钱为他们买补品……李淑娥说:“我们都是一家人,我就是老人们的女儿、儿媳,他们就是我的父母,我不照顾他们又去照顾谁?”在她的努力下,敬老院成了老人们安度晚年的幸福家园。记者 谭柯 实习生 沈侃
新闻链接
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既需要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同时更需要扎扎实实地为市民办实事、办好事。”昨日,重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傅世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精神文明建设要向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实事型转变,要虚事实做,实事多做,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傅世放称,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群众,要围绕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办实事。群众生活在城市之中,经常会在吃、住、行、购、水、电、气、暖等方面遇到各种困难,这些困难解决得及时、解决得好,市民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到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如果解决得不及时、解决得不好,市民就会对精神文明建设缺乏热情。所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实现群众利益、体现群众意愿、服务群众生活出发,开展一切为了群众的实事型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时为市民解决实际困难,让市民自觉参与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为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献计献策、出力流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