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一母亲十多年天天搀扶残疾女儿上学堂
2009-05-14

2009-05-14 10:26    来源:中国宁波网     作者:

  10多年的求学路就如同这条回家路,小陈每天都是牵着母亲的手一路走来。而应阿姨为了给女儿当“陪读”,更是效仿古代“孟母三迁”――三次搬家。

  应阿姨已接送女儿读书10多年。

  这个发生在宁海的母爱故事因为执着而感人

  女儿从小落下残疾

  今年20岁的小陈是宁海越溪乡山头应人。出生时,她和其他孩子并无两样。但随着慢慢长大,应阿姨夫妻俩惊讶地发现女儿不能像同龄孩子一样坐立、行走。甚至小她5岁的妹妹会走路时,小陈还只能整天趴在凳子上。

  6岁时,夫妻俩送小陈到上海检查,结果查出她脑部神经有问题,影响四肢活动能力。一年后动了手术,但小陈的双腿并无明显好转,为此她早早就领到了残疾证。

  在医生的建议下,小陈8岁开始锻炼走路。“帮红霞练走路时,我面向她,双手抱住她身体慢慢往后退,红霞就一点点朝前挪。看到女儿不停地摔倒磕伤,我非常心疼……”应阿姨说。

  锻炼了一年后,小陈已能稍稍行走。但看她走路,令人不禁捏一把汗:小陈会不自觉地偏离方向,而且一旦行走便无法自控停步,需要有人扶住或者双手撑住其他物品才能停下。由于她走路全靠脚尖和前脚掌着地用力,球鞋的鞋尖和鞋底前部经常磨穿。

  当陪读“陈母三迁”

  9岁时,小陈才上了半年幼儿园。看到其他孩子背着书包去学校,她非常羡慕,吵着也要上小学。但一个几乎不能行走的孩子去读书,怎能让人放心!应阿姨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当女儿的“专职陪读”,由做水电工的丈夫打工养家。

  当时,小陈就读于越溪乡的金钥匙希望小学。应阿姨特地从山上搬下来,在离小学数百米远的地方租了一间房,每天早中晚接送女儿四趟;初中时,小陈就读的越溪中学离租房较远,应阿姨为此换租他房,以方便接送。前年9月,小陈初中毕业后进入宁海县技工学校,读电脑财会专业。应阿姨又从越溪搬到宁海城区,在离学校约200米远的一户人家中,租了其中一个房间住下。

  “陪读”的生活很辛苦。小学前三年,小陈上课时,应阿姨就站在教室外的窗边,注视着女儿。下课间隙,她给小陈送水喝,扶着女儿上厕所,有时还扶着她去操场慢走锻炼。半夜,应阿姨得起床扶女儿上厕所。小陈告诉记者,小学时周末回山上老家,母亲就用自行车推着她到山脚下,再扶她慢慢上山,回一趟家起码要花两个小时。

  虽然现在的租房过两个十字路口就到学校,但对于母女俩来说仍然“漫长”,因为她们每走一步路,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力气。遇到下雨天就更麻烦,应阿姨一手搀扶女儿,一手打伞,小陈走路又不时偏离方向,她只能将伞往女儿方向靠,宁可自己被淋湿。到了周末,应阿姨还要赶回老家料理些农活,留下小女儿照顾小陈。

  “这么多年,我已经习惯牵妈妈的手,感觉很温暖,很踏实。如果我自己走路,心里会感到害怕……”小陈说。据悉,母女俩的故事去年被宁海县技工学校评为“感动校园十大事迹”之一。

  母女俩的心声

  应阿姨告诉记者,她坚信女儿的腿总有一天能好起来,所以她一直徒步接送小陈,以锻炼女儿的双腿,希望能有奇迹发生。

  小陈也向记者道出了心声:“我要努力锻炼自理能力,减轻妈妈的负担,这是对她最好的报答。将来工作了,我要出钱让妈妈去旅游,以弥补她这么多年在我身上倾注的心血!”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