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网瘾,别走“歪道”
2009-05-12

2009年05月09日10:47   吴焰

  如果不是《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这两天的报道,如果不是亲历孩子的披露,实在要以为,下面描述的事实只会发生在恐怖小说里——吃巧克力,未经许可坐某人的椅子,上厕所锁门……只要一些孩子出现这样行为,就可能被戒网专家视作“违规”,强制实行电疗——在孩子太阳穴或手指上接通电极,以电流来刺激脑部。

  不幸,如此“生不如死”的治疗,就发生在山东临沂的一家网瘾戒治中心里。而据中心介绍,用电击+精神类药物的治疗过的“网瘾孩子”,已经近3000个。   
        本应慎之又慎的如此极端且对身体会造成严重二次伤害的治疗方式,竟可以随便被采用,甚至还当成一种“特色治疗”施用于大批未成年人,实在让人不寒而栗!而中心负责人试图以一句“国家没有规定说可以还是不可以”理由,为“特色治疗”找到挡箭牌的思维,更是荒谬之极。

  几年前,浙江一家治疗机构采用新型药物戒治网瘾,结果是:网瘾戒了,但孩子们对一切事情也失去兴趣。这样的“疗效”,究竟算不算成功,是否违规,在其时,已引发诸多医学人士和法学专家的强烈质疑。

  数年过去,网瘾治疗的“法律底线”,始终未见明晰;治疗机构的鱼龙混杂现象,却日益昌盛;治疗手段更是从药物到暴力再到现在披露的泛滥化的“电休克”,节节升级。那些数年前就在追问的疑惑——被扣上“网瘾”帽子的孩子,他们的基本公民人身权利该怎么去保护?他们的生命健康权又该怎样去维护?他们是否在所谓治疗中会受到二次伤害——却更迫在眉睫。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7年度有个估算,在中国4000万未成年网民中,“网瘾少年”总数约为400万。400万啊!大多数在13岁至18岁间的孩子,在网络里沉迷、沉沦甚至凋零。

  “网瘾成因”其实点中的是社会的一个神经穴位。各种调查均发现,网瘾群体中,问题家庭的孩子占了绝大部分,因网络游戏成瘾的比例,高达80%以上——是的,我们必须痛心疾首的承认:正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畸变、运营厂商的不良、社会监管的失范,使一代孩子就此成为“牺牲品”。

  在美、英等一些国家,一直将体育等课余活动作为降低“网瘾少年”数量的主要手段,把家庭责任、心理治疗作为网瘾治疗的关键手段,也恰恰是希望“对症下药”。

  遗憾的是,在我国,问责网游厂商、依赖医疗机构,却成为主流途径;事后的矫治,常常被当作对抗网瘾问题的首要手段。所以,我们会看到,那些绝望的家长,只是寄望于治疗机构的封闭治疗、药物乃至电击,能一劳永逸解决孩子的网瘾;我们会看到,网瘾治疗居然可以成为一个偌大的“市场”,引得有资质无资质的张三李四从中分羹;我们更会看到,那些带有非法拘禁、非法用药等性质的、明显有悖未成年人保护的做法,在“戒除网瘾”的名义之下,被明目张胆地运用,却永远只是“争议”,而没有被“严禁”……

  救救孩子吧,不只是要把孩子们赶紧从电击的风险之下救出来,不是不择手段地让他们远离其实也并非洪水猛兽的网络,而是需要重新走上网瘾治疗的“正道”——更用心去爱护他们,用社会的爱护与努力,用法律和道德,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土壤。

来源:人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