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一周年该怎么过?
2009-05-11

2009年05月11日08:40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人民网科技北京5月11日电 (记者 魏艳)随着距离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日的时间越来越近,人们的目光又重新聚集到这片土地上。特别是在4月20日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在绵阳家中自缢身亡的悲剧发生后,也再次引发人们对灾区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高度关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在做客人民网科技访谈时表示,根据地震灾区在震后一年的时间内进行的相关心里调研,特提出如下建议:

    (1)给政府决策参考

    张侃介绍,汶川大地震后,中科院心理所通过中科院信息系统,先后向国家提交13份政策建议,其中有八份被中办或国办的刊物采用,有三份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中国心理学会也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家提交灾后心理援助的建议。

    张侃表示,建议重视社区心理援助模式,充分发挥民政系统在心理援助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民政部门因为工作的性质决定它们是最清楚群众受灾程度和生活情况,最清楚哪些人是弱势群体的,而这些群体才是心理压力最大,最需要心理援助的对象。

    此外,据张侃介绍还有一项建议是重视农村女性心理健康,增强女性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网络。因为这次受灾较重的是农村,而中国农村的自杀者中年女性居多。中年女性往往留在家中照顾孩子和老人,承受压力较大,如果得不到社会支持,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或者在家庭琐事引起的激烈情绪冲动下自杀。因此,建议相关组织要调动灾区农村妇联系统的力量,把中年女性组织起来,开展有益身心的集体活动或者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如年画、刺绣、编制),提高女性就业技能,增强妇女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有效预防女性抑郁和自杀。

    张侃强调,除了上述两项建议之外,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最需要高度关注干部的心理压力,避免在周年之际出现大型群体事件,有效降低干部自杀风险。具体的建议包括:由规范的心理援助组织协助组织部门建立干部心理健康档案,制定定期心理减压训练计划,制定定期疗养计划;鼓励大学生考灾区公务员,尽快改变灾区干部缺乏现状;建立为县直机关中层干部服务的心理辅导中心等;丧亲或严重心理创伤干部不适合经常到地震遗址或者向媒体讲述地震时的情境,以免引起二次创伤或复杂性创伤。

    (2)给受灾群众的建议

    张侃表示,可以在学校、社区、企业、公众场所进行科普教育宣传,并通过电视、报纸、电台、网络向灾区大众宣传震后周年可能出现的反应,起到正常化教育和心理免疫的作用,逐步适应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的各种刺激,从而降低重新体验创伤的程度。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到来之际,社区、学校、企业、机关等等可能会开展各种类型的公开纪念活动。建议受灾的群众积极参加这些活动。一方面,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舒缓情绪,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重新搭建或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3)给志愿者和社会大众的建议 

    张侃认为,针对志愿者,应当建立一个长效心理服务机制,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比如,可以在灾区大力培养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团系统心理辅导员、社区心理疏导员以及心理咨询师队伍。学校要设立专职的心理教师岗位和考评体系。制定政策鼓励心理学专业、社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灾区的社区工作。建立覆盖整个灾区的心理热线,自杀预防热线、心理援助网站、1+1或1+n社会支持网络,完善三级心理健康促进服务体系建设。当地政府应保持开放接纳的心态,重视和吸纳规范专业的外来心理援助力量,建立心理援助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外来心理援助志愿者的作用。

    (4)给媒体的建议

    对媒体有一些建议,电视宣传应避免播放地震画面,多宣传未来灾区重建规划设想和效果图,给群众更多信心和理想。多宣传重建中的典型,激发人性光辉、积极一面的资源。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