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2009年04月30日10:08 常州日报
去年底,常州市钟楼区被中国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授予了“老年心理关爱研究中心示范点”称号,从而成为全省4个老人精神关爱示范基地之一,同时,这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块全国性的“金字招牌”。
去年,钟楼区财政收入实现37亿元,充足的财力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眼下,在钟楼区的34万户籍人口中已有6万多年过60的老人。在幸福钟楼的实现过程中,这些老人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在各方的精神关爱下,身心愉悦地生活在“钟楼”这片乐土上……
老人精神舒畅是全社会幸福的标志
家住荷花池公寓1号楼的一位老人,整天神情忧郁,心事重重,而且夜深人静时,从他们家中还会不时传出媳妇的责骂声。同住这个公寓的离休老干部夏戈决定一探究竟。第二天,夏戈请这位老母亲到自己家。原来这位老人一直在农村,含辛茹苦把儿子拉扯大,后来儿子到城里工作,结了婚还有了一个小孙子。不久她住到儿子家帮着带孩子洗衣烧菜,每天做大量家务,可是媳妇却嫌老人脏,看不得老人诸如不洗手这样的习惯,动不动就呵斥,婆婆气得不得了。夏戈就说,媳妇的态度和做法是不对的,我来批评她,但是,手你也经常洗洗。过了几天,夏戈瞅准机会与她儿媳交心。讲了几次后,媳妇真的改了,从此这位老人家里再也没有吵闹声,整天精神焕发,非常开心。
夏戈是一位很有威望的老同志,离休后她觉得虽然常州整体进入了小康社会,居民物质生活已经很丰富了,但是精神舒畅也很重要,尤其众多老人的精神关爱更是一个大课题,于是她和其他9位德高望重的离休干部、教授、律师、检察官在2005年5月成立了夏戈工作室,在为群众服务的同时为老人服务,排解他们的心结,为他们维权,让他们精神愉快。
钟楼区上下其实完全和夏戈老人 “心心相印”。钟楼区政府办去年的“1号文件”就是关于印发《钟楼区老龄事业发展2008-2010年规划》的通知。近些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钟楼区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老年人生活富足,但是他们的精神需求却凸现出来。而这一“富裕型”的老人养老中的变化还没有进入大多数人的视野,体现出来的是对老人“物质关心多,精神关爱少”。
而正在打造的“幸福钟楼”目的是让每一个钟楼人成为一个幸福的钟楼人,这其中必然包括每一个生活在钟楼的老年人,没有老年人的幸福就没有全钟楼的幸福。这是“幸福钟楼”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当这些老人的物质生活满足后,精神关爱就是“一号工程”,这一理念也就成为全钟楼的行动意志。“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他们要努力让每一个钟楼老人“笑口常开”。
为老人精神幸福而无微不至
钟楼区民政局为老人们想得特别细致周到,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在文化教育、舆论宣传、心理咨询、疾病康复、志愿者和精神产品方面提供服务。做到在人格上尊重老人,在情感上慰藉老人,在心理上满足老人,在行为上肯定老人。他们在每个社区建立由热爱文娱的老人为骨干的各种艺术表演团队和手工艺工作室,来带动老人们的文娱生活。永红街道清潭二社区的“老年英语角”、西林街道东岱社区的“老年女子龙灯队”、新闸街道社区的“老年喜洋洋军乐队”、北港街道社区的“老年十字绣人才培训班”、永红街道社区的“男子太极队”,还有南大街街道广化桥社区的“老年私塾学堂”、文亨社区的“小巷论坛”……每一项都吸引了许多老人参加,得到了极大的精神愉悦。据钟楼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他们还要在一些有条件的社区成立艺术博物馆工作室、艺术表演工作室、体育健身工作室等,充分发挥老人们的才艺,让他们在艺术世界里遨游,身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老人的特点是物质不再烦心之后,接踵而至的精神烦恼会充塞他们的生活,许多在一般人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常常会搅得他们心烦意乱,更有的老人特别会“盘算”,心里有事又不愿向别人诉说,日积月累别说精神舒畅了,就是心境平和也做不到。为了排解他们的“心事”,社区老年精神关爱工作室应运而生,目前已经建立了5个,以后将建成15个。还专门设置了一部老人精神关爱热线电话,依托常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的专家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
五星街道勤业新村第一社区早在2005年初就成立名为“家家乐心语工作室”的心理辅导站,他们添置了智能型的音乐治疗椅和箱亭治疗器材,仅此两件就花去了8万多元。可以对有忧郁、焦虑、睡眠不好、高血压等身心疾病的老人进行治疗,还可以通过箱亭,进行心理投射测试,很直观地了解老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这在全国社区还是第一家。在心语工作室里,我们看到从今年1月到12月有19项心理辅导课,其中与老人有关的就有4月的“老年心理保健”和“夫妻心理调适”,10月的“老年人身心疾病”。他们经常请心理卫生专家来“坐镇”,还请这些专家来培训心理辅导人才。
心理辅导站的建立化解了许多老人们的心结,笑容重新回到他们的脸上,笑声重新飞进他们的家庭。有一位72岁的老太,总是疑心邻居偷她的东西,见到别人多看她两眼就疑心说她的坏话,造成邻里关系紧张,她还多次到社区“上访”反映,完全是“疑邻窃斧”典故的现代版。心理卫生专家在交流中发现她是一位独居老人,也比较孤僻,过去家中很穷困,别人看不起,现在儿子下岗,每天只是搓搓麻将,女儿靠打工维持生活。专家为她做了咨询,通过提问、认知和行为疗法,让她自己觉得原来的想法不正确,人家偷她的东西不成立。三次心理辅导下来,她对专家说:“谢谢你,我的心境开朗了许多。”专家建议她多参加社区活动。现在在社区老人文娱活动的队伍里,已经有了她的身影。
清潭第一社区有一群组织起来的老人经常到一些独居老人家中陪老人聊天。96岁的施惠芳老人没有子女,又因为股骨骨折,困在床上难以动弹,路瑛老人与她结对后,经常找她聊天,本来老人有点忧郁,现在十分高兴,去年社区还与有关方面联系免费为她装了部电话,有人动员她到敬老院生活,施老太坚决不肯,她只说一句,“这里开心。”老人们都说,有了心理辅导和精神关爱,我们觉得心情更舒畅了,什么家长里短,青菜萝卜,全能放得下,这样还不个个活到100岁?
不计报酬的“银发巡逻队”
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是: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钟楼区全面全程全方位精神关爱6万多老人,使老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老人身上的潜在能量迸发出来了。
五星街道勤业新村第一社区的老人们成立了一支自觉自愿的银发老人义务治安巡逻队。这个社区67岁的高阿兴老人说,虽然这里不是新小区,房子好像也没有新小区的好,但是生活在这里很开心。
这家社区对老年人非常关心,每个月都有许多适合老年人的活动。每个星期都有活动,每个月的10号不管刮风下雨,是雷打不动的为民服务活动。一到这天,不要人组织,社区里的老人全来了,量血压、测血糖、法律咨询、住房知识解答,还为老人维权。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还办了花卉展览,前一阵的改革开放30周年新旧图片对比展,照片都是社区居民自己的作品,近期还要举办解放60周年书画展。不久前,他们还组织90名老人游古运河,看新常州,做幸福人。去年,180多位老人登天宁宝塔,游奥体中心并参观了好多常州的新建筑。
老人们开心了总觉得也要为社区做点事,高阿兴、张芝根等几位老人一商量决定成立老人义务治安执勤巡逻队,在社区的7个片里每天每片都有一位老人义务巡逻,晚上还要安全喊话,一个人巡逻10天后,再传给另一位老人。老人们为居民做事分文不取,而居民们多了一道安全屏障。和这个社区一样,清潭第一社区的56位老人组成环保志愿者,他们的口号是:“相约星期四,同做环保人!”每到这一天,他们就到社区里捡拾“白色垃圾”,一开始每次都要捡几大编织袋,现在已经很少捡到了。
在钟楼区老人是个宝,在这里的蓝天白云下,老人们的笑脸就像夕阳里的向阳花。他们的心愿是:做一个幸福的钟楼老人。周逸敏 钟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