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骨髓还是造血干细胞
2009-04-27

新华报业网  2009-04-24 13:59:24

   杭州《都市快报》4月17日第9版刊发了一个近乎一整版的报道,标题是《我的骨髓和一个病人配上了/我捐还是不捐?//一位大学男生内心矛盾来问快报/省红十字会邀请他和母亲参观捐献全过程/请他现场看了再做决定》。

    这个报道本身很有价值。尤其可贵的是,浙江省红十字会邀请捐献者和他母亲参观捐献全过程,请他们在现场看了之后再做决定。目的,就是消除捐者的顾虑。

    捐,还是不捐?对许多配型成功者来说,这是一个现实问题。网上许多想捐献的网友志愿者也发出类似疑问。顾虑的产生,就是因为“捐骨髓”三个字。早年的技术是只能抽出骨髓,然后捐献出去,这要进行骨头多部位麻醉穿刺,供者不免较痛苦。“不捐”就是因为恐惧“捐”。如果想到“敲骨吸髓”之类的成语,那就更让人怕怕了。

    但现在的技术,早已不是“抽骨髓”了,而是直接捐献造血干细胞。用动员剂将造血干细胞从骨髓等部位赶出来,再从血液里分离出来,捐给患者,这就可以了。当初要捐献、移植骨髓,也是为了移植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骨髓里造血干细胞含量高。骨髓可以看成是造血干细胞的载体,造血干细胞也不仅仅只存在于骨髓中。通过骨髓移植重建患者的造血和免疫系统,是美国医生托马斯开创的,他因此在1990年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直接分离、采集、捐献造血干细胞而不用“抽骨髓”,就像献血一样简单,这是医学的巨大进步,临床使用已经有若干年了(我依稀记得也是美国人率先发明的,待考)。但由于过去“捐骨髓”留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以致于人们的头脑里很难树立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概念。

    快报这个报道,本意就是用事实来说这个道理的。可是,编辑对标题的制作,却陷入了思维的混乱,一眼看去让我大吃一惊:超粗黑的大标题是《我的骨髓和一个病人配上了/我捐还是不捐?》,这还是在说“捐骨髓”或“不捐骨髓”;看过内文后,更不懂为何这样取标题了。同时标题里还有一个知识性错误:“骨髓配上了”。哪里是“骨髓”配上了,是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背后是两个人免疫标记相差不大,不会造成过强的排异反应。

    由于在核心问题上没有明晰的思路,所以内文出现了《目前无偿献血者捐献骨髓最多》这样的小标题,也没有修正代表都市快报的QQ聊的回复话语——“你之前报名捐献骨髓了?”。习惯的势力是很强大的,要改“捐骨髓”的思  维   习惯是多么的艰难。如果这位负责QQ对话的工作人员有“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概念与意识,回答就应该是:“你之前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了?”同时也可以直接告诉对方:“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捐献骨髓,不用怕!早已不是当年的抽骨髓啦,没那么恐怖。”

    这位大学生和他母亲在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干细胞采集室参观时,血液科主任周郁鸿说得好:“采集过程蛮简单的,左手插的是出血管,鲜血经过血细胞分离机的处理,除了部分造血干细胞被截留在血浆袋里,其余的又通过右手插的管子流回体内。说简单点,就像两只手同时打吊针。”建议QQ聊工作人员以及负责热线电话的信息员把这段话收进资料库里,当作今后回答类似问题时的标准答案。

    我早就建议将“中华骨髓库”彻底更名为“中华造血干细胞库”。要让“造血干细胞库”成为主题词,后面的括号里则可以说“中华骨髓库”,也就是将现在“中华骨髓库(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表达的主次倒过来。

    媒体是信息放大器,编辑记者如果不牢牢树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概念,那是很难让“捐骨髓”这个说法“回老家”的。无独有偶,此前一天的4月16日,《新京报》报道说:北京房山法院法官厉莉为了挽救一名上海白血病女孩,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某网站在转载这个报道时,竟然把标题做成了甚为骇人的《女法官两次捐献骨髓/丈夫支持再次捐髓》。稍早,外地有家报纸的报道也是思维混乱,甚至把“一次采集10克造血干细胞”说成是“一次捐献了10克骨髓”。

    标题体现新闻的价值取向,也促成新闻的价值实现。《都市快报》这个报道,我认为相对准确的新闻标题应该是:《不是捐骨髓/而是捐造血干细胞!//捐还是不捐?一位大学男生和母亲参观捐献全过程后再做决定》。   徐迅雷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