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15日14:18 生活新报
在云南省最西边与缅甸接壤的中国边境上,坐落着一所被称为“艾滋孤儿幸福家园”的学校——德宏州陇川县第二小学,这里先后接收了当地113名因毒品、艾滋病致孤的儿童。据悉,这是全国唯一一所专门针对因毒品、艾滋病致孤儿童的政府集中救助定点学校。近日,本报记者来到学校,并深入孩子们曾经生活的村寨,为您展示一个个被毒品摧残的家庭悲剧,以及当地政府为挽救这些孤儿所做的种种努力。 德宏州陇川县位于云南最西端,有3个乡镇与缅甸接壤,这里聚居着景颇、傣、德昂、阿昌、傈僳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地理位置紧邻缅北毒品主产地,毒品与艾滋病在此孪生,生命的消亡、家庭的破碎……很多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成了孤儿。 为了使因毒品、艾滋病致孤儿童不失去本应属于他们的受教育机会,2005年8月,当地县委、县政府借全国开展“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的东风,决定把全县部分因毒品和艾滋病致孤儿童集中到县直学校进行救助,每个孩子每年可以享受500元的政府补助。时间一晃就是4年,约200多名孩子从中受益。但这些孩子也只是目前陇川县在校的845名孤儿中的幸运者,由于财政能力有限,仍然有600多名孩子没能享受到政府的救助,部分孤儿因为种种原因,目前还辍学在家。 虽然所有这一批被收教的孩子在入校前,都经检测没有被感染艾滋病,但通过和孩子们接触,记者深深感到,每个孩子身后都有一个辛酸的故事,很多孩子甚至连爸爸、妈妈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他们有着属于每个孩子的天真和梦想,也有着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敏感和忧伤。 为了让他们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学习和生活,不受歧视,学校经过多方考虑,并做了大量宣传和说服工作,把他们分散安排在民族班里,和普通孩子一起上课。只是出于安全和统一发放救助物资的方便,学校把这批孩子专门安排住在一起,岔开班级和年龄,让大孩子照顾小的,一起学习和生活,互相帮助,共同成长。他们在学校里的身份是“政府资助学生”。 每天清晨,孩子们就开始扫地、叠被子,然后去食堂领一个包子吃,并开始一天的学习;中午和下午,他们准时到餐厅吃饭,清淡的饭菜让他们吃得乐呵呵的。他们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中午教室里坐满了温习功课的孩子,抓紧时间汲取知识。而学校为了丰富他们的生活,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为孩子们开设了书法、计算机、舞蹈、器乐等28个项目的特长班。 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很强,课余时间,他们互相追逐、嬉闹,谈着纯真、浪漫的理想,天真无邪。他们说,最怕的就是过年、过节,别的同学有家长来接,而自己没有。 来到他们曾经生活的家乡,眼前是被毒品摧残得满目疮痍的景象,很多家庭由于人去楼空,田地里已是野草丛生。 这些孩子们的身后,究竟背负着怎样催人泪下的故事?他们的家庭,在与毒品和艾滋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历经了怎样的辛酸?罪恶的毒品,究竟给这些原本幸福的家庭带来了什么?在接受了基础教育后,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们将走向何方? 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