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14日06:45 大洋网-广州日报
捐骨髓造血干细胞流程图。(郭宇晖、张明俊制图)
来源:新浪网
广东省骨髓库去年总共实现18例成功捐赠骨髓造血干细胞者,负责人叹工作难开展:一是因为资金不足;二是因为市民对捐髓仍旧有误解,认为会伤害身体健康。
文/记者涂端玉 通讯员刘文勇、李岩
“4岁儿子问我到广州干吗去,我说‘救人去!’他很开心,说支持我帮助别人!”30岁的生意人黄德强笑着告诉记者。昨天上午11时,他在佛山血站工作人员陪同下,抵达广州军区总医院,正式进行骨髓造血干细胞捐赠。
“广东省去年实现18例骨髓造血干细胞捐赠,但由于资金紧缺、宣传不够、市民害怕对身体有影响等原因,现在缺口依然很大。全国等待进行骨髓移植的血液病患者至少有300万,80%白血病患者仍在苦等中。”中华骨髓库广东分库汤寿春科长这样介绍。
佛山迅速成就第一例
“之前我一直是无偿献血志愿者,后来看到血站宣传得知骨髓造血干细胞捐赠也需要志愿者,我就报了名。”黄德强告诉记者,他忙于做生意,很快便将此事抛在了脑后。
“去年接近年底的时候我接到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有一名需要接受骨髓移植的血液病患者在库里配型,刚好与我的吻合。我放下电话就打给几个医生朋友问会不会对身体有伤害。”黄德强笑着坦言,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还是打听清楚比较放心。
“后来得知骨髓捐赠其实就和献血差不多,对身体没什么影响,我与家人商量好了,才决定进行捐赠。”在接下来几个月,黄德强做了很多工作:接受进一步的采血做高分辨配型,确定与患者高度吻合;听从医生指导,养好身体,确保一段时间内不感冒不生病;安排自己的生意,腾出几天空当……
“接受捐赠的是远在武汉协和医院的一名23岁白血病男孩。他只有最后一条路——骨髓移植可走,很幸运的是,在库里检索发现与黄德强的配型吻合。”广州军区总医院血液科一名医生向记者介绍。据介绍,按国际惯例,捐献者和患者一般不接触。
“黄德强成为佛山成功捐献骨髓干细胞第一人。佛山现在共开展采集了近400份资料在库里,这么快就实现一例,成功比例很高。”佛山市血站黄昌海科长介绍。
中华骨髓库广东分库汤寿春科长告诉记者,血液病在我国拥有庞大的患者人群。“现在至少有300万患者需要配型。”
接受移植而存活的很少
汤科长介绍,然而真正能接受骨髓移植并存活下来的幸运儿非常少。“这里面有两个很大的原因,一个是没钱,骨髓移植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一个则是找不到适合的配型,骨髓库里志愿者资料太少。”他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者人数为95万,该库拟在2009年内建成一个100万人份数据的资料库,以帮助血液病患者。
广东骨髓库:去年18例骨髓捐赠
“广东省分库目前有志愿者资料33000多份,黄德强是第101位成功捐赠者。”汤寿春科长介绍,最早的一位成功者是2001年在深圳实现捐赠的。
“去年广东总共实现18例成功捐赠骨髓造血干细胞者,其中9名来自深圳、8名来自广州、1名来自中山。他们大多为无偿献血志愿者发展而来。”
据了解,去年广东完成7000份志愿者型号登记“入库”。“这还是‘超标’的,今年保守估计,拟完成6000份。”汤寿春科长表示。为何如此之少?工作人员只叹工作难开展。
难题一:检查费成本高昂
汤寿春科长表示,每位志愿者都必须做一份低分辨检测分型以存档“入库”,每位捐献者的检验费用大约在480元左右,而该骨髓库资金非常紧张,所以暂时难以在大面积人群中开展资料采集。
“虽然已经有国家彩票公益金支持,但还远远不够,中华骨髓库依然希望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大众捐款资助,这是因为这项福利事业的运转需要大量经费,特别是必须对每位捐献者作低分辨检测、分型、存档等检验工作,没有社会善款的支持,工作将十分困难。”汤寿春科长坦言。
难题二:市民担忧危害健康
“志愿者短缺也在束缚骨髓捐赠发展,由于宣传不够,我们了解发现,非常多人对于捐赠骨髓干细胞心存疑虑,担心身体健康受影响。其实它与献血一样,对人体没有坏处。”汤寿春科长介绍,该事业已经发展四十多年,全球仅有3例捐赠者出现了过敏反应,比例极低。而它带给人的“副作用”暂时来看可能仅为“会稍微劳累,需要休息”,而并未发现其他健康损害。
18~45岁均可做志愿者
据介绍,凡年龄在18~45岁的符合无偿献血条件的健康者均可登记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18~45岁健康者可采集造血干细胞。
“这是由于捐献者登记入库后到寻找到相合患者需要一定时间。为充分利用有限的检测资金,登记年龄以不超过45岁为宜。”工作人员解释。
“如果您适龄、身体健康、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与各地红十字会(或者中华骨髓库分库)联系报名、填写志愿捐献书及有关表格,并抽取6~8毫升血液。组织配型实验室将会对您的血液进行HLA分型等检验,并把您的所有相关资料录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计算机数据库中。这样您就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了。”有关工作人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