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器官 能用的都可以取
2009-04-10

福建之窗     2009-04-10

  他,一位憨厚老实的农民。十几年前,身体健壮的他便萌发了捐献遗体的想法。今年2月,他向龙海市红十字会正式提出申请,志愿捐献遗体器官。4月8日,他如愿以偿领到了遗体捐献卡,成为漳州市第一位捐献遗体的农民。他就是龙海市榜山镇田边村农民陈福清。

  陈福清平静地说:“人死后火化,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把遗体捐献出来,让有需要的人恢复健康,成为医学研究和教学做点贡献,那更有意义。”

陈福清展示遗体捐献卡和荣誉证书。

  一

  56岁的陈福清,农作之余做些小生意,老伴则在家里操持家务。他们膝下一儿一女,儿子在家务农,女儿在福建医科大学攻读医学硕士研究生。年轻时,陈福清常常往返省内外做粮食生意,特别喜欢看医学方面的书刊,每到一个地方就淘几本回来,现在家里的医学书有近百本。上世纪90年代初,陈福清从新闻媒体上得知有人捐献遗体的消息后,也萌发同样的想法,但因为不知道哪个单位受理此事而搁置。

  虽然只读到小学,但十几年来,陈福清一直保持看医学书的习惯,特别是女儿考上福建医科大学后,他到书店订购一整套医学教科书。生意之余,陈福清总是挤出时间读书。他说:“把时间用于打牌、打麻将太浪费了,要是把零散时间捡起来多看书,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还可以提高自身对疾病的预防能力。”遇到不理解的问题,陈福清就翻阅资料,反复琢磨。一本《药理学》,陈福清6年间读了40几遍。陈福清读书的用功,深深地感染了女儿,她从医科大学的一名医学大专生,进修为大学本科生,再考取了研究生。

  二

  今年2月,陈福清签名提交志愿捐献遗体、捐赠器官申请书。签字的那天,陈福清特地给在福州协和医院实习的女儿打电话,告诉她他将实现捐献遗体器官的愿望。翻开陈福清的《志愿捐赠器官申请登记表》,记者看到在“愿意死亡后捐献器官”一栏,陈福清这样填写:能用的都可以取用。

  对此,陈福清很洒脱,他说:“很庆幸我的身体一直很健康,如果死后为国家的医学、教学、科研所用,身上的器官可以帮助别人,让他们更好地生活,我很高兴,这就像是我生命的延续。”

  近年来,媒体报道一些患者等待别人捐献眼角膜重返光明、等着适合的器官移植来救命的消息。平时乐于助人的陈福清对这类消息特别关注。他说,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患病,别人愿意捐赠器官来救自己,一定心存感激。另外,对医学院学生来说,如果有人捐献遗体让他们实践操作,会比在课堂上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的效果好得多。

  陈福清的家人对他决定捐献遗体的义举比较支持,老伴、儿子、女儿都在申请表上签字表示同意。对父亲的善举,女儿陈秀华认为,父亲的做法很开明,令她很敬佩。陈福清说:“我不能强求别人跟我一样,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参与其中。就算不捐赠遗体,也希望大家能踊跃地献血或捐献骨髓,虽然只是举手之劳,并且对自身不会有危害,却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本报记者 邓 娜 文/图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