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2009-04-04 16:48:33
扬州市首个缅怀遗体捐献者的博爱园在该市圣心广场建成,以40多米长的浮雕群为主体的纪念园在江苏尚属首个。建立博爱园是要铭记缅怀遗体捐献者为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做出的贡献。(4月4日扬子晚报)
一群遗体捐献者,一群生命火把的传递者。与其说扬州为遗体捐献者建造了博爱园,不如说是捐献遗体的人自己用身体铸成了博爱园。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更为宝贵。然而,遗体捐献者却战胜了短暂,使生命获得了永恒。关于生命的价值,关于生命的奥秘,在博爱园的浮雕群中,都能得到最完整最完美的解。
医学界流传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美国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在国外旅游,他们的儿子不幸遇难了。这对夫妇捐献了儿子的遗体,医生利用遗体上的有用器官,救活了7个人。这对夫妇虽然悲痛但很自豪他说:我们的儿子现在活在7个人的生命里。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生命的不朽,和怎样使生命抵达不朽。
在中国,也有许多活在他人生命里,使生命抵达了不朽境界的人。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遗体捐献者的高尚行为,为人类攀登医学高峰提供了基石,使别人获得新生或光明成为可能。捐献者们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延续,在人道主义的意义上、在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上,他们的生命已经不朽。
捐献遗体、捐献角膜、捐献骨髓等义举的多少,往往是一个地方公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对遗体或器官捐献有着大量需求,比如仅眼角膜需求一项就高达4000多万人,另外多达上百万人的白血病患者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只有移植造血干细胞,才能帮助他们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每个人都可能是捐献的受益者,有更多的人捐献就会有更多的人受益。当我们为捐献者喝彩,并不只是做一个被感动的旁观者。在捐献者的爱心烛照我们的精神家园之时,让我们更多的人,成为生命火把的传递者,成为活在他人生命里的人,不更是喝彩更深更广的内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