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老龄化社会需完善养老机制
2009-04-03

youth.cn   2009-04-03 11:2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上海老年人首度突破300万,这是上海市民政局近日发布的《2008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所透露的信息。对于上海来说,这是一个必须直面的现实:1.5比1的赡养比,就是说每3个在职的上海人要养2个退休的,而全国平均是3.2个人养1个人。这则新闻传递的信息是上海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事实上,早在2005年的时候,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里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这样的家庭在北京、上海、广州,甚至达到30%至50%。这些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老年人达到1500多万。数字众多的当代中国老人由于顺承计划经济时代而来,思想里依然存养儿防老的传统道德习俗。加之中国的养老和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并不健全,因而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尴尬处境。

  化解这一难题,需要三个层面的努力。首先是政府通过法治和制度构建一个惠及所有老人的机制性框架。无论国家的经济情况多么蹇窘,唯有法治规范和制度保障才会让老人们有心理上的安适。况且,这既是西方发达国家应对老年化社会的普遍经验,更是中国社会法治进程的基本要求。

  其次是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意识,将忠孝为先的道德教育薪火相传。子女赡养老人的传统不可丢。西方国家的教训表明,老有所养的老人未必老有所乐,因为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排遣老人们精神上的孤独落寞,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才会给老人以心灵慰藉。而京、沪、穗等地的很多空巢老人面临的老年问题也并非物质欠缺而是缺少子女照顾的精神滋养。

  再者是必须体谅中国社会独生子女的国情和这一情况还将延续下去的实际状况。因而,老年人的养老负担不能单纯落在子女身上,而应由国家、社会和子孙三者共同承担,即所谓“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

  可喜的是,上海已经提前预知到老龄社会带来的压力,并将社保问题当做上海民生的第一要务。这一政府关怀足可证明国家并没有漠视淡出社会主流的老人们。有了民意的关注和政府的承诺,健全制度上的养老机制就不再是空洞的愿景,而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惠及当代和后代老人的福祉。(张敬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