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4-3 13:04:10 来源人民网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节日之一。从2008年起,国家规定清明节为法定节假日。这个清明节市民准备怎么度过?市民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清明节?3月31日,《牡丹江晨报》就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老人想在清明节和家人一起祭奠先人,年轻人则计划出游。
当天,记者采用街头随机采访,进学校、公园访问等方式,分别在我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江滨公园、牡丹江师范学院、太平路附近的商铺等地点进行调查。共100名市民参加,包括的群体有个体户、大学生、医生、退休干部、教师等。调查的市民里最小的年龄为18岁,最大的年龄为82岁。
调查现象一:该给市民上上“清明”常识课
这次调查显示,对于清明节的含义和由来,42%的被访者表示知道,58%的被访者表示不知道。但这些表示知道的被访者中,大多数只能说出清明节是祭祀故人节日。
事实上,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寒衣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因清明节与春秋时期形成的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该节日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清明节预示大地回暖、春耕春种开始的节气;二是祭拜祖先、追忆先人的祭祖日。时至今日,清明节又增加了缅怀革命先烈的内容。
调查现象二: 老年人习惯祭拜 年轻人则想出游
“提前几天我就告诉儿女,清明节全家人都必须扫墓去,这是我们的传统。”78岁的包圣敏老人说。调查显示,75%的被访者认为清明节祭祀很重要,有这样想法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25%的被访者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祭祀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祭祀方式落伍等。
关于祭奠亲人的方式,调查显示,70%以上的被访者都采用过墓地祭祀、街头烧纸等方式祭拜过故人,而少数年轻人则提倡网络等目前流行的祭祀方式。植树、鲜花祭祀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的认可,提及率达到40%。记者调查发现,清明节有祭拜故人的习惯都是一些年龄偏大者。年轻人不去祭拜的理由是工作忙或者祭拜的事情有老人操心就行。因此,即使清明节放假,更多的年轻人仍然将外出踏青、休闲娱乐作为过节的方式。
调查现象三:传统祭祀方式很难改
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的市民用烧纸作为祭祀品,其次是还有香烟、酒等。而当被问及除此以外什么物品最适合祭祀时,鲜花成了大多数市民首选,这反映出市民对文明祭祀的认同。
对于烧纸钱等传统祭祀方式,是否应该被更文明的祭祀方式取代这一问题时,45%的被访者尤其是老年人认为“传统习俗没有必要改”;34%的被访市民表示“传统习俗有弊端,但目前难以替代”;只有21%的被访者认为旧习俗应该被取代。
调查现象四:六成市民祭祀花费不超50元
“我对于一些烧纸‘电视’、纸‘别墅’的做法非常不赞同,我认为这种行为很愚昧。”58岁的老年大学学生孔阿姨说。调查显示,有六成的被访市民表示清明祭祀花费在50元以内。还有一部分人在祭祀上根本没有花销。极少数被访者表示清明祭祀花费在100元以上。
调查现象五:清明节主要是祭祀和休闲
市民宋女士告诉记者,今年清明节,她准备和父母一起回老家吉林省扫墓,顺便利用3天的假期旅游一下。这次调查显示,大部分的被访市民在清明节期间选择祭祀故人;有的被访市民表示过清明节与平常过周末并无两样;还有一小部分的被访者选择清明出行、郊游,有这种想法的大学生居多。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祭祀和休闲娱乐是清明节的主要生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