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千里的"光明"传递
2009-03-24

2009-03-23 09:14:57 新华网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个已经走入死亡黑暗的生命,却用传递“光明”来表达他对这世界的爱。

    从海拉尔到哈尔滨,千里的“光明”传递。“光明”,已经从眼睛里,被播撒到更多人的心中。

    3月15日晚21时许,哈尔滨市身患眼疾的一名14岁的普通女孩和一名55岁的普通农民,接受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居民张占柱捐献的眼角膜并成功进行了移植手术,这也是黑龙江省眼库首次接受外省捐献者的眼角膜成功捐赠。

    “光明”从草原深处照向龙江大地

    15日20时11分,随着由满洲里至绥芬河的4192次列车徐徐驶入哈尔滨火车站,早已等候在站台上的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发出了阵阵欢呼——欢迎“光”临。

    两只装有捐赠者眼角膜和遗愿的冰壶出现在大家眼前,快速走下火车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张焕祥,把这个载着来自草原深处的“光明”的冰壶,交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院长、黑龙江省眼库主任刘平手中,一场跨省区的“光明”传递由此正式启幕。

    张焕祥告诉记者,眼角膜捐献者名叫张占柱,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地区。今年41岁的他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14日晚22点40许,张占柱因肺癌离开人世。多年来一直自谋职业的张占柱去年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毅然决定去世后要捐出角膜。今年2月份,他与同呼伦贝尔市红十字会签下协议:去世后自愿捐献眼角膜给失去光明的人。

    “这件事情让我更加崇拜我的丈夫。”张占柱的妻子孙玉华在电话里哽咽地告诉记者,丈夫在生病期间无意中看到一个关于眼角膜的电视节目,当时他就告诉妻子,因为一层膜就无法看清楚这个多彩的世界非常令人惋惜,于是萌生了想要捐献眼角膜的想法。

    “开始我并不理解,但他的坚持最终感动了我”。张占柱告诉妻子,离开人世以后留下的只是一把尘土,但如果能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重见光明,却能够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在丈夫的感召下,孙玉华开始联系当地红十字会并最终签署眼角膜捐赠协议。

    平凡的人献出了不平凡的爱,张占柱是海拉尔地区无偿捐献眼角膜的第一人,同时也是黑龙江省眼库首次跨省接受眼角膜的捐献者。

    “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相毗邻以及医院的诊疗技术水平是我们选择将眼角膜落户黑龙江省的主要原因。”张焕祥说。

    “眼角膜捐赠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在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还能够为他人着想难能可贵。”张焕祥告诉记者,角膜捐献者张占柱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在捐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一瞬间感动了呼伦贝尔。

   “能够看清这个多彩的世界,是我最大的愿望”

    “这是黑龙江省眼库首次接受外省眼角膜捐赠,由于短期保存眼角膜的时间为24小时至48小时之内,所以在时间衔接上必须抓紧,把握好眼角膜的最佳移植时间”,在哈尔滨火车站3站台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院长、黑龙江省眼库主任刘平告诉记者,在获知眼角膜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医院立即组织召开会议,在100余名急需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中进行甄选。

    “患者对于眼角膜的急需程度以及距离医院的远近是我们甄选患者的主要因素”,刘平说,由于眼角膜的保存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因此,最终确定哈尔滨市的14岁普通女孩于澈和哈尔滨呼兰区莲花镇马家村的55岁农民赵国军接受了此次眼角膜移植。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的病房里,记者看到了即将接受眼角膜移植的女孩于澈。

    “我想手术完了以后我就可以看清楚黑板了。”即将走入手术室的于澈摆出了胜利的手势,她告诉记者,能够看清楚这个多彩的世界,考上心目中理想的高中是她此时最大的愿望。

    父亲于宪权告诉记者,女儿自幼患有右眼角膜白斑,视力非常微弱,急需角膜移植恢复光明。

    “下午1点左右,我们接到了医院的电话,心情特别的激动,感谢给予我女儿光明的所有的人,你们是我们全家的恩人!”手术室外,母亲李战利流下了激动而又幸福的泪水。

    这次免费捐赠的眼角膜对于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的夫妇俩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黑龙江省眼库不再“望眼欲穿”

    “经过近10年的努力,目前黑龙江省眼库已经有了1.2万名志愿者捐献眼角膜的协议。”作为黑龙江省眼库主任,同时也是此次跨省捐献角膜的受赠方,刘平教授在谈及眼库十年间的发展过程时,不无感慨的说。 

    1999年,黑龙江省眼库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正式成立。然而,成立初期,眼库却历经了很长一段“有库没眼”的日子。在眼库成立的第6个年头,签订无偿捐献眼球协议书的志愿者已多达7千人,但因为有的签约后失去了联系,有的去世后家属不同意履约等种种原因,眼库当时仅仅收到过一例捐出的角膜。

    时至今日,经过多方努力,省内外共有1.2万名志愿者与眼库签约捐献眼角膜,并已成功实施了100余例角膜捐献手术。现在,平均每天都会有两名志愿者与眼库签约。    

    “现在角膜移植手术已不算高难度手术,技术成熟,手术成功率很高,但成功的前提在于角膜材料的供给”。刘平认为,现在黑龙江省每年都有近万名眼疾患者可以通过移植眼角膜康复,但每年能够接受移植手术的还不到100例,类似的问题也是所有眼库正普遍面临的。

    “由于医疗资源和水平的分布不均,一些地区能够供给角膜材料却无法进行移植手术,而另外一些地区拥有手术技术却苦于没有角膜材料。”刘平教授认为,这次跨省的眼角膜捐赠也为未来的眼角膜移植工作开创了一种新的方式,角膜资源应该在更广阔的一个平台上实现共享,以便更好地为急需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服务。

    17日上午,在手术成功结束后的第二天,哈医大一院附属眼科医院院长刘平教授在助手的协助下为患者拆线,缠在双眼的绷带被缓缓拆开,心情急切的于澈睁开眼,原本模糊的视线逐渐清晰。刘教授为她做了简单的测试,两个手指,五个手指,于澈终于能看清楚了。喜极而泣的父母,高兴地拍着手,哽咽难言。拆开纱布仅用时一分钟,而这一段心路却让他们足足走了14年。

    另一位患者——今年55岁的赵国军在拆开绷带后马上看到了眼前的医生,还不停地辨识周围人衣服的颜色。经检查,确认他的视力已达到0.2。

    在得知眼角膜手术移植成功的消息后,捐献者张占柱的妻子孙玉华告诉记者,她和15岁的儿子都希望有机会来到哈尔滨,看一看这两位接受丈夫眼角膜移植的有缘人。

    “我想亲眼看看他们的眼睛,因为那是我丈夫生命的一种延续。与他们对视的时候,就好像我丈夫凝望着我一样。”在电话的另一端,孙玉华动情的说。

    传递光明,传递爱,光明得以延续,爱得以永恒。

来源:中国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