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凶手的孤独与痛苦
2009-03-19
2009-03-17 01:15:00 来源: 华商网-新文化报(陕西西安)

消息来源:据新华网柏林3月11日电(记者时翔)

  新闻概述:德国当地时间3月11日9时30分,17岁的青年蒂姆·克雷奇默身穿黑色野战装备服,携枪闯入斯图加特市附近小镇温嫩登一所名为艾伯特维尔的中学,打死了10名14岁到15岁的中学生(其中8名是女生)和3名女教师,受害者多是头部中弹。离开学校后,克雷奇默又开枪射杀了3名路人,他最后在与警方的枪战中自杀。

  本版主持人安欣

  本栏目着眼于近期新闻中有代表性的事件,由主持人安欣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中人物的心理发展历程,透视新闻事件发生的背后原因,并对涉及的专业名词予以解释,以期给读者提供相关的心理帮助。如果您对哪篇新闻背后的心理过程感兴趣,欢迎把该新闻提供给我们。

  心理分析:

  这起恶性校园枪击案的发生,不由得让人想起了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持枪扫射导致33人死亡的校园枪击案,以及2007年11月7日奥维宁在芬兰校园造成9人死亡的校园枪击案。

  通过对比作案过程可以看出,这些案件都带有“公开残酷”、“情感淡漠”、“滥杀无辜”的特点。他们仿佛早已决心一死,而开枪杀人,只不过是他们向身边人索要一种“补偿”而已。从他们的行为中,我们能强烈感受到他们的愤怒与仇恨,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对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产生如此强烈的愤怒和仇恨呢?

  无奈——因内向而孤独

  据报道,17岁的克雷奇默在校时是一名很普通的学生:普通的长相,普通的智商,普通的品味;他平时沉默寡言,只有少数几个朋友。而23岁的赵承熙在韩国时就少有玩伴,1992年他随父母到美国后朋友更少;在他的一次暑假心理治疗中,赵承熙画了很多没有窗也没有门的房子,治疗师解释说,这些画说明赵承熙感到“孤独”;赵承熙听到这样的诊断,眼中盈泪。而18岁的芬兰青年奥维宁更与同龄人格格不入,在学校经常受人欺负。尽管三人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但可以看出他们在生活中均表现得十分内向,缺少朋友。

  作为群体的一员,每个人都有社交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在群体中有所归属,渴望家庭、朋友对自己表现出爱护与关怀。在人际支持较少的内向者眼中,这种“爱的需要”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内向者天性敏感,任何不顺心的事、任何没有按着他们预期发展的结果,都容易被他们视为失败、拒绝和冷落。所以,当同学们和克雷奇默等人进行着“毫不起眼”的交流时,谁也想不到,正是一些不经意的举动,引发了克雷奇默等人的仇恨和愤怒。

  痛苦——因自怜而愤怒

  很普通的日常交流,又怎么会在他们心中激起愤怒呢?以打招呼这件事情为例,据赵承熙的大学室友奥斯特说,他们曾经尝试与赵说过话,但只得到只言片语的回答,到后来,赵就干脆不再说话了,所以慢慢地室友们也不再与赵打招呼。但事情在赵承熙眼里很可能不是这样,他可能认为室友们向他打招呼的态度不够友好,所以他只是简短回答;但他同时也期待着室友们能换一个话题继续同他聊天,但是室友却停止了交谈,赵承熙就会把这种沉默理解为一种漠视,觉得自己在室友的眼中无足轻重,因而室友才不愿意对自己太热情。这种解释思路就会使人心中迸发强烈的敌意,让人完全收回自己的感情,从而变得态度冰冷。并且,这种敌对反应不仅会因为自认为遭受冷落而发生,还会因为设想会遭受冷落而发生。第一个被赵承熙枪杀的女生埃米丽正是在与赵争吵中被他拔枪射杀的,事后经埃米丽室友证实,埃米丽并不是赵承熙的女朋友。性格孤僻的赵承熙为什么去找埃米丽吵架?很可能赵承熙对埃米丽和自己的关系存在幻想,并且幻想到埃米丽拒绝了自己,才理直气壮地去找她吵架。当这类人设想到自己会遭受别人的冷落,他们就会采取报复手段,用一种充满仇恨的态度对待他人,以示惩罚。

  在德国校园枪击案中,遇难者以女性居多,且所有人都是头部中弹,很明显,克雷奇默对校园里的女性充满仇恨。而在短短两分钟射击中,克雷奇默先后两次进入同一间教室,最后一次进入时大喊:“你们全都死了吗?”很可能让他愤怒的人就在这间教室中。但据调查人员表示,克雷奇默从来没交过女朋友,那么也许与赵承熙一样,让克雷奇默如此愤怒的原因,也只存在于他自己的想象中。

  爆发——因失败而偏激

  对于人际交往问题,在我们的热线中读者提问较多,在解答时,我始终对读者强调这样一点:我们无法让身边人都如我们期望的那样完美,毕竟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但如果所有人都离你很远,你眼中所有事情都是别人出了问题,那么百分之百是你做事的方式、是你看事情的角度出了问题。

  克雷奇默等人,在庞大的校园群体中,居然找不到一个称得上知心的朋友,不得不说是他们寻求友谊的方式出了问题。当一个人发现他无法通过正常沟通获得友谊时,他很可能会依赖以下四种方式中的一种:收买笼络、祈求怜悯、过分付出以及威胁恐吓。

  据克雷奇默的一位同学称:“他试图用钱来收买朋友,但仍没有一个朋友”。报道称,克雷奇默的父亲是一个商人,拥有一个纸厂,也许他从小受父亲影响,认为惟一展开友谊的方式就是用钱去吸引身边的人。所以他试图收买笼络身边的人,和他们玩纸牌游戏,想与他们维持长久的友谊,结果他没有成功。

  警方发现在克雷奇默的网络自我介绍中,他这样描述自己:“喜欢什么:什么都不喜欢。讨厌什么:没什么讨厌的。”作为一名17岁的青年,这样的自我描述表明他对生活失去热情。而一般情况下,因为对生活充满期待,我们无论如何都会有一个支持自己活下去的理由。惟有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在世间既没有人爱,也无力去爱人的时候,他才会找不到自己活着的动力。为了支持自己活下去,他们会假想自己正肩负着一些使命,所以克雷奇默会认为自己憎恨这个世界,会成为一名“枪迷”;所以赵承熙会在寄给NBC电视台的信和视频录像中反对享乐主义,宣泄自己痛恨富人的情绪;所以奥维宁会在网上宣称自己是个“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我要干掉那些看着不顺眼的人,他们是人类的耻辱,是自然选择的淘汰品”……

  这些年来,在平静美丽的校园内,发生了太多骇人听闻的案件。对于所有遇难者的家人来说,这是无法挽回、令人伤心的悲剧。虽然说行凶者对此负有责任,但他们也一样经历了属于他们的痛苦。为了悼念惨案中的遇难者,为了以后不再发生此类事件,也许我们都应该如芬兰总理马蒂·万哈宁在芬兰校园枪击案发生后的全国电视讲话中建议的那样:“我衷心地希望在此时此刻,每个公民都能对身边的人亲切友善地说一句话:‘我可以成为你的朋友吗?’”

  暴力游戏

  究竟会不会引发犯罪

  在媒体对校园凶手的性格描述中,无论是克雷奇默、赵承熙还是奥维宁,他们在业余爱好上,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热衷于死亡金属摇滚乐、喜欢打“反恐精英”游戏、迷恋枪支。

  虽然报道中并没有直接攻击“反恐精英”这类的游戏,说它们就是造成凶杀案的罪魁祸首,但作为家长看到这些敏感词语以后,难保都会为自己那同样也玩这些游戏的孩子担忧。那么,暴力游戏究竟会不会引发犯罪呢?

  一直以来,理解暴力习惯的成因就是心理研究者们面临的一个难题。经典的争论是暴力行为到底是人格特质导致的,还是从社会生活中习得的?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暴力影视剧、游戏等会教人通过模仿学习特定的暴力行为。但已经有研究证实,短期集中的暴力画面更容易唤醒人心中的暴力行为意识,集中观看暴力节目或者长期沉迷暴力游戏,会减弱个人对自身攻击行为的抑制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被触怒,很可能首先进入脑海的解决办法就是暴力行为。

  制造德国校园枪击案的克雷奇默,之所以选择用枪发泄自己的愤怒,与父亲对他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克雷奇默的父亲收集了大量枪支,闲暇时间,父亲还经常带他去附近的兵工厂、枪支俱乐部练习射击。在犯罪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只要你见过别人扣动扳机,你自己也很容易去做同样的事情。”这就好比是有人对着你打喷嚏,你可能会感冒一样,那已经不是你自己能选择的了。此时暴力是一种疾病,而枪支就是可传染的病毒。克雷奇默的爸爸,通过自己的手,把“病毒”传染给了自己的儿子。

来源:网易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