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音频毒品"的神秘面纱
2009-03-19

作者:刘元媛 来源:新安晚报 更新时间:2009-3-11 3:42:50

    安徽新闻网3月10日电  近来,一种被人们称为“音频毒品”的音乐,英文名称是““I-Doser”,又被叫作“听的MP3毒品”在网络上疯传。百度一下“音频毒品”就可搜索到相关网页15万余篇。这种音乐真的可以让人产生吸食毒品后的依赖感吗?听过该音乐的人的真实感受到底是什么?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疑惑:“音频毒品”哪里“毒”

  这一被称为“音频毒品”的I-Doser音频文件是2008年在意大利等海外网站上流行起来的,自称具有治疗功效,又称为“听的药”。亚洲则是从韩国开始,并且是2009年2月初的事情。

  据资料称,“I-Doser”音频原理是,刺激脑电波中使内心平静的α波长(7~13Hz)以及有紧张、兴奋效果的β波长(14~30Hz)等,从而引发心理变化。这和能刺激脑电波、提高注意力,一度备受欢迎的可提高成绩的机器原理相同。

  据介绍,这些“音频毒品”都是经过数十次临床试验的产品,非常安全,在海外已经卖到数十美元。通过调节脑电波,可以出现等同于吸毒后的状态,但是时间只有吸毒所持续的十分之一,因此不会中毒。

  -体验:一段单调的“嘟”声

  “音频毒品”真的会让人“飘飘然”?面对具有如此神奇功效的音乐,记者决定亲自体验一下。

  记者在线搜索了标题为“I-DoserPeyoteQH”的音频文件,并进行了下载。发现这个音频文件时长4分多钟。按照“处方说明”:应该戴上耳机,双手整齐地放在一起,闭上眼睛听。于是记者按照这个要求戴上了耳机进行体验。

  随后一阵有点刺耳的“嘟……”声传来,让记者多少有点吃惊,本来以为音乐优美,但却有点刺耳。接下来的声音依然是“嘟……”单调的机械音,时高时低,好像接受听力检查一样。伴随着“嘟……”声,记者感到整个大脑都在鸣叫。记者注意到整个音频只停留在一个音阶,几乎没有任何起伏变化,“嘟嘟”的声音大概持续了4分钟,最后文件中传来了一阵笑声。

  在听的过程中,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声音刺耳,仿佛汽车鸣笛发出的噪声,结束后整个大脑都嗡嗡的,听力似乎有点下降的感觉。

  随后记者又让几位同事亲身体验一下该“听的药”的音乐治疗效果,同事表示,音乐刺耳,听后头有点痛,很不适应,有的同事甚至认为这是噪音。

  -专家:只是一种心理暗示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了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治医师钟慧的办公室,就此事进行采访。

  钟医师和同事对“音频毒品”有所耳闻,但并没有真正听过这种音频。随后,她戴上耳机开始凝神静听记者带去的“I-Doser”音乐。在听的过程中,记者发现,钟医师一度听不下去,中途甚至拿掉一个耳机问记者:“这还有多久啊,就是这样吗”,“这算是音乐吗,我怎么觉得是噪声啊”。在记者的要求下,钟医师还是忍耐着把“I-Doser”音乐听完。

  “音乐很单调,正常情况下很难听!”事后,记者向钟医师询问,该音乐到底能否产生网站所说的那些功效。钟医师在详细了解了该音频的特点后指出,从心理学原理的角度讲,是否能产生效果最关键的取决于接受者的心理暗示程度。

  钟医师认为,网站事先就传递了使用该音频文件将会产生吸食毒品的幻觉,达到抗抑郁的疗效的信息,这一信息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让听者在听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不断寻找这种“快乐”的感受。加上有“双手整齐地放在一起,闭上眼睛听”的特定的要求和单调的音频,一些人是有可能会进入意境。

  钟医师告诉记者,接受心理暗示和催眠术有点相似。但接受心理暗示的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文化程度低、女性、年龄小、极度关注自身的自恋的人群较易于接受别人的心理暗示。就此事件,钟医师还联系到“黑色的星期天”音乐致人自杀的事件,她指出,音乐到底能否产生预设的效果,关键在于听者接受的心理暗示以及个人接受心理暗示的特质,二者共同产生作用。另外,针对I-Doser音乐提出的通过刺激脑电波引起人的心理变化的说法,钟医师指出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目前并未得到医学界的认可。

  对于有些网友提出听了I-Doser音乐后感到刺耳、头痛的现象,钟医师认为这只是短时间的影响,不会存在长期的身体影响,重要的是不应该把这种音乐的效果传播得神乎其神。

  -记者手记

  不同的感受都正常

  多年前,一首《黑色的星期天》被人们称为“自杀音乐”,一度引起人们的恐慌,但实际上被人们“妖魔化”了的《黑色的星期天》不过是一种心理暗示而已。如果是一个身心健康或者开朗活泼的人,可能即使听了一百遍也不会萌发自杀的念头。而对那些身心遭受重创或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来说,这种音乐可能会起到负面作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轻音乐可能会让我们身心轻松,一首小夜曲可能让我们昏昏欲睡,一首《喜洋洋》可能会让我们心情激荡……面对一首音乐,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感受。面对“I—Dos-er”音频我们所有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反应,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没有必要将其“妖魔化”。

  只要我们正确对待生活,就没有必要在意那些“音频毒品”了。

来源:安徽新闻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