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心理救援侧记 走出心灵的冬季
2009-03-19

 

gongyi.sina.com.cn  2009年03月18日12:02  四川日报                                                来源新浪网
图文:灾区心理救援侧记走出心灵的冬季


  核心提示

  ●就汶川特大地震后心理康复而言,无论是在时间跨度上和参与人员上,都可谓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

  ●身体救治的同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让许多地震伤员从无语到有声,从少言到多话,吃得下、睡得香了。

  ●震后10个月来,心理康复从未间断。全省地震灾区接受直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群众达50万人次,实施心理干预和医学心理咨询服务20多万人次。 

  3月16日上午,在省医院的康复病房里,12岁的小凤婷正在用左手作画,不到一个小时,鲜花、阳光、笑脸……一幅春天的美景跃然纸上。小凤婷现在的轻松快乐,得益于及时的救治和细致的心理辅导。

  据有关部门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多数灾区群众的心理状态已趋稳定。人们正在走出心理的冬季,迈进春天。目前,全省地震灾区接受直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群众达50万人次,实施心理干预和医学心理咨询服务20多万人次。在灾区已培训心理治疗骨干2000余人,同时动员600余名心理工作志愿者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覆盖人口14万左右。

  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的早期大规模介入,对灾区群众的心理健康起到了关键作用。

  “现在过得很好,每天都要读书、画画,再过几个月就要回到都江堰的学校上学了。”小凤婷快乐地告诉记者。有谁能想到,这个快乐的小女孩曾在10个月前失去了右手,刚进入省医院治疗时,成天没有一句话。

  小凤婷的母亲告诉记者,去年5月底,小凤婷被送到省医院救治后,心理医生及时来到她的身边,给她讲故事,陪着她吃饭,引导她玩耍。渐渐地,小凤婷脸上有了笑容,话也越来越多。一个月后,失去右手的小凤婷,用左手拿起了画笔。

  在废墟中被埋了196个小时的赖元平,也与小凤婷有着同样的经历。刚被救出来并紧急送往成都军区总医院治疗时,赖元平的情绪十分低落。医院在为其进行身体救治时,派出心理医生对他进行心理辅导,陪他在花园散步,陪他看电视。一个月后,赖元平从少言到多话,吃得下、睡得香了。

  心理康复的早期大规模介入,对灾区群众的心理健康起到了关键作用。省卫生厅医政处副处长黄晓林说,震后不到两天,在进入灾区的医疗队中就已经有了心理医生的身影。10个月来,心理康复从未间断,人员来自卫生部门、红十字系统、各种社会团队和志愿者组织,还有不少海外人士。

  就汶川特大地震后心理康复工作而言,无论是在时间上、参与人员上,都可谓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

 看心理医生不再是新鲜事

  随着心理辅导的深入,灾区群众慢慢认识到灾后心理卫生的重要性。

  巨大的灾难后,都会紧跟着巨大的心理阴影。如何才能让灾区群众走出心理的寒冬?

  从去年7月起,居住在北川县擂鼓镇板房小区的群众发现,曾经十分陌生的心理卫生医生走进了当地的卫生院。每周二和周四,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医生们都会到卫生院来坐诊。

  2月12日,擂鼓镇居民张跃(化名)走进了心理门诊室,这已是他第三次来这里了。

  在地震中他失去了妻子和房子,失去亲人的痛苦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食不知味、夜不成眠,身体出现腹痛、头晕等各种不适。

  去年8月,他第一次走进心理门诊室。心理医生检查后,发现他患有焦虑症,对他进行了心理辅导与药物治疗。两周后,张跃的身体和心理渐渐恢复到过去的状态。

  作为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副教授和灾后心理康复组的组长,邓红去年5月16日第一次进入灾区。刚开始在擂鼓镇进行心理调查时,还有很多人不理解。随着心理辅导的深入,人们慢慢认识到灾后心理卫生的重要性。

  擂鼓镇小学的熊校长,刚开始对心理卫生的辅导与教育并没太在意。后来他发现学校有些老师出现了不安、焦虑等情绪,在心理医生们的治疗下,老师的情绪得到了稳定。“心理辅导真的起了作用。”他对邓教授说。自从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在擂鼓镇开展了心理门诊后,现在擂鼓镇群众看心理医生已不是一件新鲜事,平均每月都有四五十人次。

  家门口也能看心理疾病

  震后大规模培训基层心理卫生人员,灾区心理预防三级网络已现雏形。

  随着心理危机干预的深入和普遍开展,如今在受灾市(州)、县(区)综合医院、精神病医院,以及所有的乡镇卫生院都设立了心理卫生服务门诊,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卫生医务人员,已能较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

  在德阳绵竹市遵道镇卫生院的村民健康档案里,清楚地记录着全镇群众的健康状况,其中就包括心理类疾病。卫生院专门负责心理疾病的医生杨吉贵,每周除了在卫生院进行心理门诊外,还要下到村去。他的任务就是与村卫生员一起走访,宣传防病知识,了解村民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情况,及时进行治疗辅导。

  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孙学礼告诉记者,在灾区开展心理干预,或者对患者进行治疗,是一种灾后应急任务,而逐步建立心理卫生的农村县、乡、村三级预防网络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要建立起这样的三级网络,首先就是要培训基层人才,一个乡镇或者一个村都要有专职或兼职的心理保健员。

  震后,仅卫生部门就培训了基层卫生人员有2000多人次,来自灾区基层的这些医务人员回到当地后,都能成为心理卫生的初级保健员,从而形成心理卫生三级预防网络的网底。

  平武县平通镇卫生院的张绵,便是参加心理卫生专业培训的人员之一,在整个镇里,和他一样参加过培训的已有10多人,现在他们都能对一些简单的心理疾病进行诊断与筛查。

  震后专业人员的大规模心理干预,培训大量基层卫生人员,以此搭建的心理预防三级网络已现雏形。用相关人士话说,在全省农村真正实现心理预防三级网络并不遥远。

  心理康复是一件长期工程

  在今年年底前,将做到灾区群众心理卫生服务全覆盖。

  大灾后,人们心理上出现各种变化是正常的,而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地震灾区大多数人的心态已慢慢趋于正常,这在全世界也是少见的。

  孙学礼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这得益于几个方面:一是党和政府的及时救援,给灾区群众极大安慰。二是社会各界的爱心,让他们感到了依靠。三是心理救援的广泛开展,众多心理专业医生和志愿者及时进入灾区,为解决群众的心理困难起到很大作用。

  灾区的心理康复是一件长期工程。记者日前从省卫生厅了解到,为加大心理康复的力度,年内省卫生厅还将组织巡回医疗队,到灾区安置点和边远地区开展心理干预活动。实行片区负责制,灾区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疗医院,每月组织巡回小组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在今年年底前,做到灾区群众心理卫生服务全覆盖。

  从地震之初的早期心理干预,到目前大规模介入心理康复并作为长期工程,让人们看到了政府和社会对灾区群众心理健康的重视。人们相信,灾区群众的心理康复正在走进春天。(文/本报记者 石小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