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夕阳红”更加踏实从容
2009年03月11日 来源:沈阳日报
老年人口基数增大,高龄老人比例高,“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养老服务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北京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们建议,应把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纳入到国家扩大内需加快发展的项目中,加快增加财政投入,加快老年公寓、老年设施建设,推动老年用品开发,加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设,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
老龄化,一个沉重的话题
“按国际惯例,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10%以上就算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会和"未富先老"的国家,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达到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达到的人口年龄的结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民政厅厅长曹莉莉说。
曹莉莉列举了一组数字:我国目前有60岁以上老年人15989万人,老龄化率为12%,并将以每年平均800万人的规模增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已达1805万人,开始以年均1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
“上世纪90年代初,每10个年轻人供养一个老人,而现在这一比例达到了3:1。养老的问题通常和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的医疗问题、教育问题和住房问题,被人们并称为"四座大山"。”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临沂市人民医院院长尹传贵也有同感。
“空巢”家庭日益增多
伴随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以及计划生育家庭夫妇相继进入老年,城乡老年人家庭小型化、“空巢化”趋势日益明显,这给“依靠家庭养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介绍,目前我国“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城市“空巢”家庭已达49.7%,农村达到了48.9%。
曹莉莉代表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是我国老龄工作面临的严峻现实,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养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只有4万个,床位只有200多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只有11张床位,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就是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30至50张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
发展养老服务事业迫在眉睫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方面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初步改善了老年服务硬件设施、培育了一批养老服务示范城区、催生了一批民办老年福利机构。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群众参与度不高、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养老服务社会化政策操作性不强、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迫切需要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上下工夫,着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
尹传贵代表认为,应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拓宽各种筹资渠道,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扩建改造一大批综合性养老机构。强调家庭养老、商业养老的同时,作为养老的必要补充,探索其它更加多样化的养老方式,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共同参与养老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