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六年未变收费标准就能振振有辞?
2007-01-06


 
金羊网 2007-01-06 15:43:36
 

李隼

针对有些媒体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提出的学费偏高的观点,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现行的高等学校收费标准是2000年制定的,六年过去了,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是没有提高的。”(据中新社)

要理解王发言人的话,可以有
两层意思:第一,使用陈述语气,就事论事,我讲的是客观事实嘛,六年前定的标准,到现在确实没变过;第二,使用反驳语气,都说学费偏高,你看你看,六年以来一直执行的都是这个标准啊。不知道王发言人的言下之意,是不是想引导或教育人民群众“学会”冷静地思考———看看房价、油价什么的都在疯涨,学费依然维持了六年的“老”标准,现行学费标准不仅不高,而且还挺不容易的。

有关教育收费问题的讨论,学者们专家们官员们和普通人的舌头与耳朵恐怕都长了老茧了。“教育成本核算”、“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市场培育”、“教育改革目标”等等关键词,个个都是大问题。任你把嘴皮说破了,把道理讲“透”了,但是事实上仍然还有不少人在经历着因上学而导致家庭贫困,或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这里面的真正的大问题,不是靠教育部的官员用“标准未变”这种无关痛痒的话就能够对付得过去的。

大多数老百姓再割肉似地心疼,也得想办法让子女上得起学。这个问题本来不需要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力,也不需要非常专业的教育管理、教育发展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只要去问问老百姓,就立刻能得出结论。如果老百姓上不起学了,一个劲喊“贵”,那教育主管部门还是该认真考虑考虑,到底是老百姓无病呻吟,还是这个六年前定的标准本来就比较高?

中国高校目前收费大多在4500-6000元/年左右。这个收费不仅超过了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而且也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应当是非赢利性的,而高等教育使得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均受益,将教育费用进行分摊是合理的。但分摊的比例以及分摊的总额应该进行科学的计算,相关程序必须透明。教育部规定,收取学费的比例为学校年生均日常运行成本的25%,这也是目前国内各高校公布的分摊标准,且不论这个分摊比例在国际上也属较高水平,只看被分摊的生均成本,这是仅凭高校收支账来计算的,当然难以让人信服。如果按照目前的收费标准,以及分摊比例,得出的结果是每个生均教育运行成本要高于两万元一年,这还仅仅是学费一项。随便一个万人高校,竟然要2亿元的运行费用(其中不应包含基建费用)。再看看高校学费占人均GDP的比重,一般发达国家很少有超过10%的,2005年我国人均GDP是1703美元,5000元人民币的学费占人均GDP的三分之一强。这是平均水平,对于生源地在中西部地区的,有的比例甚至超过三分之二。

这样的学费高不高?教育部发言人的“标准未变说”显然没法给出“标准”答案了。当然,还有一些“很有水平”的专家,是不屑于避讳大学收费偏高这样的事实的,而直接提出“高等教育收费过低不利于高教事业发展”的高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嘛,“加大投入以增加产出”的逻辑是经济常识啊,问题是把这个投入的主要责任毫不手软地向受教育者身上转移,就有点黑色幽默了。有学者说,“与其说政府在办高等学校,不如说高校在办高等教育”,在基本公立性质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其实不如说是学生家长在办高等教育。事实如此,国家近年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比重的始终没有超过承诺的4%,某些年份还大幅下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的批评之声言犹在耳啊。从《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得知,今年将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教育部也将根据新出台的办法重新核定大学学费标准,如能科学、合理、细致、清楚地算清楚这个成本账,会比“六年不变的标准”更像是一个福音。

来源:羊城晚报

(阳光/编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