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遭遇“心理台风眼”
2009-03-10

2009年03月10日08:37  来源:《科学时报》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地震造成的物质财产损失严重,同时,更是在心理上对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影响。为准确了解和掌握灾后民众社会心理状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员在灾区进了调查研究。

  
地震对心理和谐

  产生负面影响

  灾后一个月和四个月的时候,心理所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李纾、任孝鹏、白新文、郑蕊等人,到四川、甘肃等受灾严重地区和周边地区进行了两轮民众心理和谐状态调查研究。

  近日,李纾研究员在心理所2008年学术年会上介绍,他们发现,灾区民众的心理和谐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而且第二轮的得分显著低于第一轮得分。这表明汶川大地震对民众的心理和谐状态产生了负面影响,并且这种负面影响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加重。

  李纾告诉记者,他们第一轮在13个地区共调查了2174人,第二轮在14个地区共调查了2161人。项目组采用心理和谐及台风眼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受灾民众的心理和谐状况、心理需求、认知与行为的“心理台风眼”效应。所谓台风眼效应,是指台风中心区的风力远较周边地区微弱的效应。

  地震对灾区民众心理和谐各方面的影响有所不同。自我状态的分数下降明显,而且下降幅度随灾情加重而增加。但是,和谐的社会态度方面却呈现上扬趋势,灾情越严重,民众的社会态度反而越积极。

  灾区民众对中央政府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地方政府的满意程度。不同受灾程度的民众对中央政府满意程度没有显著差异,但对地方政府满意程度随着受灾程度加重而下降。

  对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满意度均显著影响民众的心理和谐,相对而言,民众对地方政府满意度的影响作用更大、也更直接。并且,对中央政府满意度会通过是否满意地方政府而间接地影响民众的心理和谐。

  心理台风眼效应显著

  李纾等人发现,有悖于一般常识以及所谓公共风险事件的涟漪效应,汶川大地震在空间上产生了“心理台风眼”效应:居民所感受到的风险和对灾情严重程度的担忧随着受灾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越接近灾难中心,居民所感受到的风险和对灾情严重程度的担忧越低。

  两轮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空间“心理台风眼”效应相当稳定;对余震威胁的担忧甚至出现“时间心理台风眼”效应:离大地震发生日越久远,重度灾区居民对余震的威胁越感到担忧。

  在第二轮调查中,他们还发现了“心理台风眼”的另一变式:被调查者所感受到的风险和对灾情严重程度的担忧,随着遭受财产损失的人与其亲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即,越是亲近的人遭受财产损失,被调查者所感受到的风险和对灾情严重程度的担忧越低。

  李纾认为,“心理台风眼”效应的发现对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各级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应急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准确描述地震灾害中“心理台风眼”的表现形式和规律,将有助于相关部门因时、因地、因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从而为选择心理安抚的时机、地点、对象及力度提供科学依据,对国家高效有序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提供决策参考。

  孤残儿童受到严重伤害

  除了关注民众整体心理和谐状态,心理所发展与
教育
心理学研究室研究员施建农等人还特别关注灾后孤残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心理援助问题。

  地震带给孤儿和残疾儿童的伤害是双重的。他们要么是失去双亲,要么在生理上受到重创,导致骨折、截肢、失聪等严重的身体残疾,在心理上他们受到的伤害也要比其他人严重得多,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高发群体。PTSD经常与其他心理障碍同时发生,尤其是主要的抑郁焦虑障碍和物质依赖,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在前期的走访调查中,施建农等人发现,多名孤儿、残疾儿童存在
魇、情绪暴躁等问题。并且,很多家长或陪护者对于儿童心理方面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他们要么采取忽视的态度,要么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如服用中药。这导致从地震以来,这些孤残儿童的心理重建一直都没有得到重视。而心理援助志愿者的出现往往能够迅速取得儿童的信赖,并缓解其情绪问题。这说明组织心理专家全面展开对孤儿、残疾儿童的心理援助迫在眉睫。

  此次调查主要从认知、情绪和社会性三个方面,对灾后孤儿心理特点和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从心理学角度探查震后孤儿、震后儿童和常态儿童之间的差异。探求各年龄段孤儿的情绪发展特点;探求孤儿心理健康高危期、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探求各年龄段孤儿的认知发展特点;了解不同性别、年龄及个性的孤儿的社会心理需求,全面探询他们受此次地震影响而引发的各种变化。

  施建农等人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探求孤儿、残疾儿童行为表现的内部机制,为更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心理援助方案及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帮助地震孤残儿童心理自我修复,重新开始健康快乐的生活;通过对孤残儿童心理状况作测查和评估,建立其心理健康档案,并筛选其中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儿童,进行较长期的追踪,实施较长期的心理援助。(李晨)

来源:人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