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问题不能全丢给子女
发布时间:2009-3-9 来源:平安健康网
去年秋天,湖南省孤寡老人付达信跑到北京站抢劫,只为“入狱养老”。消息传出,农村养老问题再一次引起舆论重视。北京某报的一次调查显示:除发达城市的郊区外,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养老承袭了几千年由子女供养的传统方式,许多人老无所养。
每年全国两会,养老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都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年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也不例外。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已经说了两三千年了。孟子见梁惠王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随着年岁增长、阅历渐深,对这段文字背后的社会意义有更多的体会。孟子这段话,讲的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历代执政者必须重视的问题:社会保障。即,要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2300多年前,中国处于生产力低下、战争频繁的战国时期,孟子提到的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是低水平的。比如五十岁的人能穿丝帛衣服,七十岁的人能吃上肉,头发已白的老人不需要挑着担子跋涉在道路上。但就是这样的低水平,对孟子而言,只是一个梦。农耕社会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科技欠发达,商品交流不频繁,有限的土地难以承载过多的人口,再加上专制社会政治清明时期总是十分短暂,政府对居民的养老保障,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法定义务,养儿防老是不得已的选择。可以说,孟子的梦,在过去的2000多年难以实现,是历史的局限使然。
当生产力发展到相当的程度,社会财富非常丰盈,政府成为民主和法治的政府,政府就有责任也有能力来解决公民养老问题,而不能再将这个责任甩给已经向政府纳税的“子女们”。
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也有相当的改善。但这其中不和谐的是,一方面政府财政收入年年增长,用于官员阶层的“三公”支出占相当大的比例,另一方面还有相当多的人“老无所养”。这些人“老无所养”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这个社会缺少足够的财富,也有财富的分配方式欠公平的因素。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农民四个群体之间的养老体系彼此差异甚大。这种不同养老体系间的巨大差异,是造成付达信悲剧的根源。
令人欣慰的是,不久前温总理表示,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今年力争覆盖面达到10%。广东省也制订了《广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于今年年初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尽管,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不是一蹴而就,但政府已经开始逐渐消除部门歧见和地区利益之争,建立老年群体的利益表达和协商机制,确保养老制度的推行与公正。
期望,孟子2300年前的梦想不再空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