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走出小家庭,纳入大社会
按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国家和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即可视为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本市目前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56.29万,占总人口的16.3%,大大高于全国11.6%的平均水平,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老龄化水平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本市老年人口将上升到273 万,占全市人口的26.4%,未来天津老龄化水平将长期处于全国前列。
可以说,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已成为当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话题。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将“发展城乡养老服务事业”纳入今年的20项民心工程,提出要建设市养老院南楼工程,扶持区县新建社会福利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完成年度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新建任务,建设一批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和老年活动室等养老服务设施,确保全年实现新增各类养老机构床位3100张。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养老问题的高度关注。
当前,传统养老意识已很难适应时代对养老提出的新要求。养老,不仅要在观念上有所更新,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走出家庭这个小单元,纳入社会这个大集体,才能真正让老年人安享美好人生。
家庭养老,传统观念的利与弊
“只要有可能,我还是想留在家里过日子。”74岁、家住天塔街的刘大爷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与住进养老院相比,在家住更自由,平时想逛街就逛街,想散步就散步。”像刘大爷这样青睐“居家养老”、在家享受儿孙绕膝天伦之乐的老年人为数不少。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自古以来,子孙绕膝、儿女尽孝,是中国老年人最理想的生活和养老状态。调查发现,传统的居家养老目前仍是多数老年人及其子女的首选方式。目前本市65岁以上的老人有64%与子女住在一起,80岁以上的有80%与子女同住,他们普遍存在经济依赖。
然而,家庭养老也有着明显的弊端。昔日自然经济状况下沿袭了千百年赡养老人的传统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很多人纵然有“全方位”奉养老人之心,也无日日伴其左右之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家庭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人们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越来越多的老人处于“空巢”状态。
实现家庭养老,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时间是关键。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和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家庭养老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而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赡养。很多家庭的第三代只有一个孩子,一对夫妇同时照顾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的“四二一”家庭逐步增多,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和照顾老人的矛盾,对本身是独生子女同时为人父母又要赡养老人的中年人造成了很大压力。对于逐渐增加的独居老年人来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更为突出。居家养老的老人们与社会的交流日益减少,子女繁忙很少与老人交流,他们时常陷于孤独、孤寂之中,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甚至有的老人患上了抑郁症。特别是一些高龄、生活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往往需要长期照料和护理,而这也恰恰是“四二一”家庭模式难以承担的。
家庭养老,往往缺乏社会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收入无法保障,往往忽略了对老年人的赡养和照料。而有些子女的伦理道德观念淡化,家庭亲子关系紧张,成年子女之间互相推诿养老责任,甚至有些人虐待、歧视、不赡养老年父母的事也时有发生。
在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新形势下,家庭的供养资源正在减少,年轻一代为长辈提供各种养老资源的能力下降,传统的家庭养老正面临严峻挑战。
居家养老,今后养老大方向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以社区为主导、以家庭为基地,建立家庭养老与入户护理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体制是今后解决养老问题的大方向。目前本市也在积极探索这一模式。将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即以家庭为一个基础,依托社区服务满足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的养老要求,发挥社区养老功能,提供家务劳动、家庭医疗保健、老人照料、日常护理等多项服务,在社区兴办老年食堂、茶室、托老所、老年病防治站、法律咨询服务站,以及各种老年文体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
这种养老模式的特点是“老人不离家,服务送到家”。老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社区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卫生保健等服务。对身体健康、有经济支付能力的老人,实行优惠补偿的市场化服务;对特殊困难的老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则由政府补贴服务费用。对老人而言,他们住在自己家里,置身熟悉的环境,看到相识的邻里,可以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友情;对社会而言,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将政府、社区和市场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是破解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最佳选择之一。记者从本市民政和老龄部门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本市将加快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大力发展这种养老模式,使全市养老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社区老年人满意率达到95%以上,以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以及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这一养老模式,既解决了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到别处养老的难题,又减轻了子女的养老负担,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记者了解到,这种模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青睐。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希望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90%左右,随着本市家政市场和社区建设的不断完善,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中。
目前,天津市养老院等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已开始对自愿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如结合多年的护理经验对社区的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人员进行老年护理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家庭护理技能,获得从业资格证书。预计到2012年,全市有资质证书的养老护理员和家政服务员将达到10万人,注册的志愿者服务队伍、社工人员150万人。
机构养老,供需尚有矛盾
家住鼓楼的夏大娘今年75岁,和儿子一家住在一套面积60平方米的房子里,平时儿子、儿媳照顾得非常周到,饭尽量煮得软一点、菜烧得烂一些,衣被等也都替她洗得干干净净。可老人也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整天和子女、小辈在一起,有时难免会发生一些小矛盾。老人喜欢早睡早起,生活节奏较慢、喜欢安静,而孩子们工作忙、喜欢闹腾。慢慢地老人就觉得和家人有了很深的代沟,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尽管如此,老人也不愿住进养老院。
“一代养一代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不要住什么养老院,想想那地方就觉得孤独和寂寞,有个头疼脑热,还不知有没有人管。我觉得养老院是最可怜的人住的地方,家里好端端的,怎么能住到那里去呢?”家住南开区的李大爷认为,自己又不是孤寡老人,如果住到养老院里,会被亲戚朋友说闲话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受传统观念影响外,相当一部分老人不愿意进养老院还与养老机构的现状有关。像天津市养老院这样各种设施比较完善、有专业护理人员的国办养老机构,由于客观条件限制,难以满足更多老年人的需求,因而出现了“一床难求”的现象,目前尚有上千老人登记排队入住。而一些位于中心城区,条件好、服务好、收费合理的养老机构也普遍没有空房。
事实上,这种传统观念正在受到很大冲击。走进养老院养老,已成为目前本市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选择。73岁的张大娘如今在市养老院已生活快两年了,感觉很充实、很快乐。谈到自己当初主动入住养老院的想法,她说自己从前一个人独自过了10年,一天说不了几句话,白天没事看墙,晚上看天花板,买一斤面条能吃四顿。起初就有住养老院去的想法,但三个女儿都有看法,说又不是养不起你,何必住养老院呢。有一个时期她也住过女儿家,但孩子们白天都走了,还是把自己一人扔家里,经常到晚上六点也回不来。张大娘觉得自己整天就是坐着、买菜、做饭,等于女儿们请个保姆,最后还是住进了市养老院。她认为老人住养老院主要考虑三个最基本的条件:生活环境、医保和饮食。三个条件都具备了,养老就基本上没有后顾之忧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如此,民办养老机构目前平均入住率只有7成,出现了供应“相对过剩”的尴尬。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出现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是因为部分民办养老机构硬件设施不完善、护理人员技能不过硬。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有的养老院租用套房或由粮库、厂房改造而成,尽管装潢较新,但空间、布局都不适宜老人居住;有的养老院位于偏僻的巷子里,由老厂房改造而成,厕所、厨房、办公室、老人房间全加上一共才500平方米左右。
一方面是传统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养老院,一方面是养老院的客观条件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这种供需矛盾,亟需改变。(文/本报记者 姜凝 白俊峰 摄影/本报记者 刘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