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21 13:58:29 来源: 山东新闻网
作者:王志永
2月8日凌晨2时许,富平县农民赵小林杀死18岁的儿子和16岁的女儿之后自杀身亡。(2009年02月15日《华商报》)
读完此消息,不禁扼腕长叹,为生命的脆弱而惋惜。但此事毫无惊异之处,因为农民自杀事件一直以来都频频发生,它只是众多农民自杀事件中的一例而已,以至于如此血腥的现象倒也成了稀松平常事,平常之中裹挟着某种怪异和扭曲。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而90%的自杀事件发生在农村。农民自杀比例何以如此居高不下?恐怕不是某个个案能够解释的清楚。仅以此事为例,赵小林因家庭困难、收入寥寥无几而走上轻生之路。把“家庭困难”视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农民兄弟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当前,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把农民问题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体现了中央政策的英明。但在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却忽略了农民的精神生态环境,以及农民群体中的心理亚健康者的现状。
纵观近年来的媒体、广播以及报纸,形形色色的村民自杀事件,仍历历在目。王某夫妻因经常闹别扭吵架,媳妇无法忍受而服农药自杀,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苦命度日;田老汉因不堪媳妇的唠叨,在自家屋里窗户旁边上吊自尽……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平日里看似坚强,却因感情的微妙变化竟然葬送生命,或因一语不合或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自行了断。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人间悲剧,一幕幕泣血的亲情嬗变,无不折射出了村民不堪一击的脆弱心态。而这种亚健康精神状况由于缺乏社会的充分关注和引导,长期以来任由发展。
值得提出的是,本次事件的主人公赵小林,为了改善家庭的困难局面,“一直在计划着出去打工。为了能够找到工作,他托了几个熟人”,但工作都杳无音信,他曾叹息:“我想下苦都没人要,真是没用了呀!”可见,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农民工就业难的严峻问题无疑也波及到了这个原本就经不起折腾的家。那么,即便能够找到工作,这场悲剧或许能暂时避免,但在“弱不禁风”的心理承受能力始终伴随之下,这颗精神上的定时炸弹终究有一天就会爆炸。 而“工作难找”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总之,各种社会因素相互交织的最终结局,便是悲剧的发生。
面对频发的农民自杀事件,全社会关注农民及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迫在眉睫。理性的做法是,各级政府要把农民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上工作日程,在广大的农村开展心理教育,逐步地建立基层心理咨询和教育机构;社会应同时注重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让父老乡亲的心理健康和经济状况能够同步前进。
农民问题是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村民的身心健康,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前提和目的所在。
来源:山东新闻网